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大连理工大学产学研工作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转自: 时间:2009年05月07日09:01

    坚持聚焦科学前沿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记大连理工大学产学研工作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学校科技工作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实力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历经60载奋斗发展,在锐意创新中不断成长,凭借科研优势与实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来源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全国首批设有研究生院、首批拥有教授任职资格审批权、首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2003年12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31所中央管理的全国重点高校(副部级高校)之一。

    目前,学校现有教职工3598人,专任教师20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6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截止到2009年 月,在校学生30780人(其中博士生3254人,硕士生8138人)。

    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现设有设有研究生院和1个学部,24个院系。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共涵盖23个二级学科;有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7个硕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 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55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有 1个国家干部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是第一要素。以2008年学校科研概况为例,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我校的全口径统计科技总经费7.20亿元。其中纵横向科技总进款5.47亿元,其中纵向经费为2.03亿元;横向经费为3.44亿元。2008年我校“973计划”项目获得历史性突破,雷明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核主泵制造的关键技术”项目计划总经费3500万元;2008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2项,获批总经费7064.1万元。我校郭东明教授带领的团队完成的“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自1978年国家设立科技奖以来我校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的一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辽宁省高校由此实现了该奖项零的突破。学校2007年SCI论文排名第14,EI论文排名第7,ISTP论文排名第15。2008年共申请专利278项,专利授权112项。 
    二、校企合作 共存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有序,与企业携手,在探索开拓中经历了“校企科研项目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联建企业国家技术分中心、开创校企合作研究院”等四个阶段,校企合作现已形成了多种平台、多种模式共存发展的蓬勃态势。

    1、开发校企合作科研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共与全国近4000余家企业合作,累计承担各类课题6000余项,合同总金额超过15亿元,创造的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00亿元。下面仅举几例。

    锦州六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制氢生产装置,副产纯度96.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6万吨/年,既严重污染大气,又浪费可贵的碳资源。化工学院张永春带领的课题组以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专利技术为依托,为其建造了回收制氢尾气二氧化碳、生产30000吨/年食品级二氧化碳装置,生产的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产品纯度高达99.996%,水含量小于8ppm,原有的甲醇、乙醇、乙醛、甲烷等杂质全部为零。这一结果超过了国家食品级、美国可口可乐以及国际饮料协会的相关标准。是辽宁省除了英国BOC分公司以外,唯一具有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许可证的单位,产品畅销省内外,一直供不应求。开车四年来运行平稳,已经累计为六陆公司创造产值11262万元,增加利税3241万元。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万吨,实现了明显的环境保护效益。

    利用大工自主研发的面向大规模复杂的全过程系统的用能分析与改造技术,准确地诊断出用能“瓶颈”,实现全局的能量优化。对省内外20余套大型石化装置的用能分析与节能扩容改造,节能10-20%,增产20-30%,每年创经济效益8000万元,至2008年底,累计经济效益达 4.8亿元,实现了节能、节水、扩产和清洁生产。

    利用大工自主研发的“船舶振动预报及减振设计技术”,“大型复杂曲面钢板水火自动加工成形技术”,累计为企业节省资金9000余万元,其中“大型复杂曲面钢板水火自动加工成形技术”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17.4万吨双壳散货船”新船型,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已累计获得15条船的订单,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此外开发的目前世界最大的“38.8万吨矿砂船”、国内最大的“32万吨VLCC”等也已签订了订货合同。这些新船型的开发,在给企业赢得了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抚顺石化分公司应用的“重油裂解制乙烯在线仿真系统技术”,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运用的“JIFEX-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东北特钢集团应用的“天为系列企业管理信息软件”等,与抚顺特钢集团等企业合作推广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等,都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创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

    为克服单纯项目合作模式弊端,改变不能确保校企长期稳定合作发展的不利局面,在辽宁省、大连市经委的关心指导下,大连理工大学分别与省内25家大中型企业及大连市20家企业于2000年联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校企间开展长期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一个科技服务平台与纽带。在这一平台上,会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技术需求,更多地引进高校的技术成果和人才,深入、全面地开展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这两大平台自2000年创建以来,现已形成拥有75家省内化工、装备制造、原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会员企业网络。截至08年底,大连理工大学这一校企合作模式已为辽宁省企业完成合作项目1000多个,合同总金额为2.2亿元,提供现场技术服务、诊断1000多次,解决800多个技术难题,为企业培训科技及管理人员近2000人,累计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超过13亿元。

    委员会成立至今,校企间坚持开展高层面会商与互访交流,并形成遵循优先、优惠原则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良性机制与格局。迄今为止,学校领导带领教授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分队,走访政府及企业19次,其他层面科技走访161次,累计走访企业259家,组织科技对接197次,累计科技交流人数3000人次,校市、校企间高层互访既增进了沟通,又不断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近年来,两个校企合作委员会还有计划地组织在读硕士、博士利用寒暑假到成员单位实习、访问,派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实验员赴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工程实践期间承接科研课题。

    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将单一的技术和项目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和短期阶段性合作,变成了以大学为中心的群体性长期合作。真正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联建企业国家技术分中心

    随着市场激烈竞争的重压和对强化科技实力的趋同认知,企业针对自身研发力量不足的现实,希望借助学校技术力量进一步提升科研攻关能力,主动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建企业国家技术分中心。在合作中,企业技术中心将设在学校的技术分中心纳入到自己的技术管理工作中来,每年定期向分中心下达年度研发任务,由分中心执行,同时分中心与企业联合申报和承担各类计划项目。这种合作在整合企业与院校的技术力量方面又进了一步。目前,辽宁省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有7家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了技术分中心,还有10家与学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4、开创校企合作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出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合作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先后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辽河石油勘探局等大型业内领先企业集团组建了沈鼓——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院、辽油——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院,校企双方在多年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双方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采用全新合作模式,企业派出研发机构入驻校园,在学校建立“研究特区”, 双方强强联合,切实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院一经诞生,便引起多方关注并显示出巨大生命力。

    2006年5月10日,学校启动了“沈鼓——大工”研究院工作。该模式是允许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校园而建立的“研究特区”。大工与企业都要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学校派出人员专职负责企业研发,享受本校教工同等待遇,研发成果归属企业;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彻底的企业化研发模式,企业当家作主,有独立的运营、预算管理体系;在科研流程上,企业投入科研经费(沈鼓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决定研发方向,研发技术直接产业化,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流程,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2006年“沈鼓——大工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16项。其中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居国内领先水平,1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新产品开发1项,2项已形成设计规范,2项已直接应用于百万吨乙烯项目前期设计中。由于研究院的前期工作和校企的支持,沈鼓拿到国家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压缩机国产化项目,使沈鼓为中石化配套生产的“年产百万吨乙烯装置压缩机”设计方案一次性通过有关部门审批立项(研究院承担其中4项核心技术攻关)并受到褒奖,这一立项的通过标志着沈鼓集团在大型压缩机装置研制领域取得质的飞跃,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拥有该领域自主核心技术的第三个国家。2007年开展科研项目22项, 该年度校企双方加强了沟通与交流,双方多次组织开展技术交流,现已设立校企联合科研基金;并且经校企共同努力,已形成从重大工程应用领域提炼科学问题的共赢理念,联合开展了核泵关键技术研究的973申报准备工作。2008年研究院策划举行校企高层科技座谈、研究院院务会议以及研究院科研辐射行动;推进新增课题34项,结转上年度课题8项,其中关于核泵关键技术项目15项;设立并启动校企核级泵科研合作基金(总额150万)工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申报的973“核主泵制造的关键技术”计划项目获批,实现首席科学家的历史性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3月8日诞生的“辽油——大工”研究院也已启动修造船基地设计施工技术等4个项目,研发经费达2000多万,4个工程项目总额度为1.5亿元。目前研究院已完成了5万载重吨成品油船的主体设计,并通过国内1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审定。这是国际船级社按照“安全、环保、经济”的理念,实施“结构共同规范”后,国内第一个通过主体设计的船舶。2008年校企间多次组织开展技术交流,辽河石油勘探局在学校召开了年度科技总结会。研究院还与学校联合申报了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研究”;申报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炉三注’配套装置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集团公司1000万元科技立项资助,辽河石油勘探局配套3000万启动资金,并启动烟道气回收样板工程建设。如果该项目试验成功,辽河石油勘探局将对油区208处锅炉进行改造,以每套装置4000万投入计算,工程总体投入约80亿,对于拉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节能环保,提高采油量将产生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研究院模式呈现如下新优势与特点:

    1)运行理念新。研究院模式突破了以往校企合作人才、项目、技术全面共享的运行理念,在学校划出了科研特区,开放学校科技资源,学校与企业一样也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对面向海内外招聘的相关科技人员,先招聘入校,享受学校教工所有待遇,可带研究生,但不承担学校教学、科研任务,专职负责企业研发,研发成果属于企业。更确切地讲就是企业将研发基地逐步全面交付给学校,学校成为企业的科技“后大院”。

    2)管理机制新。研究院模式的管理机制采用全新的企业化研发模式,有独立的运营、预算管理体系,既不同于学校又不同于企业。研究院人员名义上属于学校,既享受学校工资、住房、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的优惠待遇,又享受企业提供的津贴、补助及科技奖励等企业福利,但从管理角度讲只对研究院负责,无论是日常办工,还是科研管理均如此。

    3)价值理念新。研究院模式所提倡的价值核心理念是为企业作贡献。执行并灌输一种既不同于企业又有别于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将企业难以解决的上下游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效方式。

    4)聘任机制新。研究院模式的人员聘任既全又新,全是指工作岗位全(包括所有工勤人员、技术人员、管理者等),且所有人员均需得到校企双方认可方可聘任;新是指聘任专家选择机制新,研究院初期的招聘工作由学校承担,组建初期校企双方均需派出相应人员以维持其科研运行。学校聘任后派出到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拥有2年的工作适用选择权,在研究院工作期间,学校承诺提供保留其所在院系的研究场所等多种便利,允许其离开研究院回校任教。

    5)科研流程新。研究院模式的研发绝大部分用于企业的技术储备,企业每年投入定量科研经费(沈鼓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年、辽油不低于3000万元/年)用于维持研究院的整体运行,企业决定研发方向,换句话说就相当于研发技术直接产业化,直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缩短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流程,提高了转化率。

    研究院模式的创建和运行是对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的实践演示,是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稳定合作所结出的硕果;是稳定科研方向、稳定科技投入、稳定产出成果、稳定培养人才、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稳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及知名度的校企合作优选之路。
 
    三、国家创新平台的构建

    为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在集成竞争中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发挥高校科技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与孵化、产业化链条环节中的优势作用,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大连理工大学为此做了不懈努力。

    1、大学科技园建设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流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科技企业重要的孵化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水产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意见和要求,依托大连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本着“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宗旨,按照“校府共建”、“一园多校”的模式共同发起和建设的大学科技园,是高新园区的“园中园”,2004年3月已经科技部和教育部验收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园内企业总数已达96家,各类研发机构79家,中介服务机构20家,在孵的科技项目167项,吸引社会各类资金3.47亿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节能、海洋水产产业、石油化工、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成长性好、前景广阔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企业群。

    2007年8月8日,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携手共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最具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大连理工科技城。大连理工科技城规划设于旅顺科技创新园西北侧,占地面积42公顷,总建筑面积56.69万平方米。科技城将建设三个功能区,主要涵盖信息技术产业园、智能材料与控制园、绿色生态示范园、机电一体化装备园等8个园区。科技城项目已于2008年12月16日举行了奠基仪式。科技城项目的奠基,无疑给大连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同时,也为项目开启后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了舆论铺垫。

    2、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为进一步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把握东北振兴机遇,大连理工大学积极申报第二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建设已于2005年1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获500万元专项资助)并启动。中心将整合高校资源,集成与整合国内外科研成果,进行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扩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不断为企业提供多领域技术支持与服务。

    新建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厦占地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已于2006年11月1日举行了大厦主体封顶仪式,2008年4月已投入使用。建设期间,中心重点完成了建筑面积为300m2、总投资980余万元(自筹480余万元)的“几何量测量测试中心”建设工作,组建了拥有12名高级技术人才的科研和服务队伍。几何量分析测量中心是面向装备制造业企业开放的从事几何量测量技术研究与测试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开放式测试平台,平台突出精密、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提供先进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创性成果、技术支持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技术转移中心还重点孵化与转移了“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技术及装置”、“废旧塑料回收制造工程塑料技术”、“密闭式冷凝水回收技术”等节能、环保、降耗项目,其中“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技术及装置”先后在海城镁砂公司、锦州六陆公司、辽河油田石化公司等企业得到应用,在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废旧塑料回收制造工程塑料技术”将使用过的聚酯(PET)塑料工业废料、食品包装容器、废饮料瓶等加工处理后生成PET颗粒,实现PET挤出机在增粘技术上的突破,该技术为解决数量巨大的废旧瓶的处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目前该技术设备已在3家企业开车成功。

    2008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验收。2008年8月,在国家科技部召开的会议上,我校全资控股的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8年12月的纪念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大会上,我校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先进服务机构”称号。

    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与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充分的论证与协商,本着“校府合作、强强联合、整合资源、互利多赢”的原则,商定共建营口技术研发与服务基地(暂名),面向营口重点建设以营口工业基础相配套的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将以学校的研发中心和项目组为依托,有步骤地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和科技资源引入营口,整合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和人力资源,负责科技产业园的管理和服务,完成对原创性的、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高科技项目的遴选、培育、推介、展示、交易等主要工作,面向营口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培训;面向营口科技产业的发展,重点实施产业化项目.同时将先期孵化的适合营口产业结构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企业输送到营口高新园区。目前正在酝酿工程塑料、镁技术、阻燃剂等项目的推广,同时为营口传统企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全面组织实施技术转移和产业化。

    通过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使学校技术研发方向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目标之间、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自身技术集成、技术转移的能力与支撑、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技术中心国际合作部在构建“大连理工大学——岩手大学国际联合与技术转移中心”的基础上,先后组团参加了“2008中日韩产业交流会”、“UURR国际产学官合作研讨会”和“2008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国际展会,积极推动了“大连理工大学——群马大学环境与能源新技术研发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三洋电机研发中心”的成立。

    3、特色技术平台建设

    依靠科研优势集成,不断推进成果转化,形成特色技术平台,同时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促进学科建设与人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相互促进、互动多赢的局面是大连理工大学近年来投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

    为构建北方船舶制造科技支撑平台,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启动了建设期为3年的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现已完成了5200万元人民币(其中现金投入2100万元,无形资产投入3100万元)的资金注入,开始面向大连船舶制造企业,以提高船舶制造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开展了船体钢料高效加工、焊接、装配、造船等关键技术研发,向企业提供推广水火弯板自动化、激光-氩弧复合热源高效焊接、系列船型设计优化软件、集装箱船震动与噪声测量等技术,切实提升了船舶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企业联合研发的大型复杂船体外板水火加工成形技术已在大船重工30多艘出口船的帆型外板上得到成功应用,效益显著。

    为助推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发挥煤化工科研优势于2007年加入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共同支持的国家层面产学研联盟之一。自入盟以来,学校多次参加战略联盟秘书处会议,协调与中化集团开展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建工作,并对联盟发展规划与联盟平台建设做到了大量工作,现联盟启动4个产业化项目中,有2项为大连理工大学牵头推进,现褐煤干馏和油页岩液化等煤化工产业化项目已在山西和大庆等地启动。此外,还筹划申报总额度为4.5亿的褐煤热解与气化一体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为促进我国煤化工科技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不断扩大开放,努力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先后与日本、芬兰、俄罗斯、韩国和德国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通过技术转移实现国际与国内先进科技成果的双向流动,高层次地发掘国际技术资源,推进“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实现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并通过产学研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如与日本岩手大学联合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办公室、与芬兰国立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等。

    4、打造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根据区域科技创新发展需求,陆续组建了几何量分析测量中心、大连光电技术研发中心、大连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大连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等平台与机构。几何量分析测量中心是面向装备制造业企业开放的从事几何量测量技术研究与测试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开放式测试平台,平台突出精密、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提供先进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创性成果、技术支持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连光电研发技术中心和大连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以研制国内顶尖的光电子产品、占领国际光电子技术的至高点为目标,同时承担为大连市光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重任;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的窗口,为中小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学校有27个实验室通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服务中心服务企业620余家,完成服务项目830余项。

    5、创建省外产学研“科研特区”

    为进一步在江浙地带开展的产学研工作,形成了科研合作辐射新格局。2008年5月18日,大连理工大学与常州市签订共建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协议(政府承诺从多方面予以1000万以上的支持)、前期启动3项总合同额度为2250万的科研项目;与张家港市圣汇集团签订共建大连理工大学-张家港圣会特种船舶设计与制造研究院协议(圣会承诺3年内投入科研经费不低于1500万),前期启动合同额度为286万的科研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未来将会以先进装备技术为重要突破口,重点开展重型机械设计、船舶设计与优化、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转移,尽快使常州成为大连理工大学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产学研工作的根据地,发挥辐射作用。迄今为止,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是学校在省外设立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基地,是继沈鼓-大工研究院之后构建的新基地,该基地的建设必将为持续推动大连理工大学在长三角地区构建产学研科研网络创造了良好前提。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