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知识 >> 绿色电力 >> 正文

“十二五”减排重点锁定氮氧化物
转自: 时间:2009年06月01日09:18

   2010年以后,电力环保的重点在哪里?毫无疑问,将是氮氧化物减排。
  同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一起作为我国监测空气污染指数考察对象的氮氧化物,在“十一五”烟气脱硫产业的大发展中,一直处于社会关注的焦点之外。然而,这个“超级替补”的重要作用却始终没有失去。在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开始取得成效,出现“双下降”之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的缺失几乎将电力环保的成绩化为乌有: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并没有因此好转,阴霾天气依然很多,污染天(空气污染指数超过99就被视为污染天)不断出现。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所说:“氮氧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危害,形势不容乐观。”

  控制氮氧化物总量进入规划

  作为一次污染物,燃煤电厂烟气排放是空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潘荔对记者说:“正在酝酿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将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今后电力工业环保发展的重点,与其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正在讨论中。这种政策导向性变化,将对电力环保产业的发展格局产生很大影响。”
  “环境部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思路时,确实已经提出要把控制氮氧化物总量纳入‘十二五’控制的内容中。”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近期媒体见面会上,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有两项。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解决了燃煤电厂的一个主要污染问题,另一个是氮氧化物污染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环境质量的报告中,明确说明了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浓度逐渐下降,氮氧化物却没有这样的表现,有的地方甚至有所上升。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酸雨面积并没有因为控制了二氧化硫而得到改善,基本上保持稳定。但酸雨的类型已经从硫酸型向硫酸和硝酸复合型转化。这说明,控制氮氧化物是势在必行。控制氮氧化物技术上中国已经有了,现在需要的是研究出台考核指标体系和有关控制政策。”
  谈到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张力军表示:“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没有科技的支撑,污染防治工作是很难取得成效的。比如讲,臭氧形成的机理,我们现在知道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光照的情况下,会形成臭氧。那么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怎样的一个配比?控制哪种污染物就可以减少臭氧的形成?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予以解决。”

  环保企业摩拳擦掌

  目前,我国已有10多家环保工程公司分别引进了美国B&W公司和燃料技术公司、德国鲁奇和费西亚巴高克环保公司、日本三菱和日立公司、意大利TK
C公司、丹麦托普索公司的烟气脱硝技术。其中,除江苏利港电力有限公司4台60万千瓦机组和江苏阚山发电有限公司2台60万千瓦机组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技术之外,其余均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技术。
  根据美国的造价情况测算,国内目前脱硝的单位造价约为300元/千瓦。按照脱硫行业启动的轨迹,从2005年至2008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从0.53亿千瓦增加值3.8亿千瓦,脱硝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元左右。
  面对新的市场机遇,谁占得先机,谁就几乎赢得了整个战斗。这个道理,经过了脱硫市场群雄逐鹿之后的环保企业非常清楚。随着五大集团烟气脱硝示范项目的逐步开展,国电龙源环保和中电投远达环保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储备工作已经启动。
  据了解,由中电投远达环保投资建设的脱硝催化剂生产基地,将于今年9月竣工投产。建成后,该生产基地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脱硝催化剂生产基地,年产量达到10000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该基地将实现产值5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
  作为国内脱硫行业的龙头企业,国电龙源环保敏锐捕捉国家政策,在《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之前,就率先引进费西亚巴高克环保公司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成为国内最早引进国外先进脱硝技术的公司,并承担了大唐国际高井热电厂4×5万千瓦、2×1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硝总承包工程、国电铜陵发电有限公司1×6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硝工程等重大项目,拿下了国电北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百万千瓦机组脱硫脱硝项目。
  近日,该公司率先从日本日挥触媒化成株式会社全套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蜂窝式催化剂生产技术,首批催化剂成功烧制出炉,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建设到试生产,历时仅仅8个月,创国内相同项目建设速度之最,成为国电集团首个催化剂项目,国内第一家完全由内资投资建设的催化剂生产企业。目前,该公司催化剂年设计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000立方米,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并与沙市电厂签订了2台30万千瓦机组、与兰州热电厂签订了2台33万千瓦机组脱硝催化剂供货合同。

  法规政策急需完善

  2007年,国内首批燃煤脱硫脱硝环保绿色电厂建成投产发电。记者走访了其中一员———华电长沙电厂,对该厂脱硝机组建设运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该厂选用的烟气脱硝装置由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德国鲁奇能捷斯集团公司提供烟气脱硝产品技术支持,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方案,旁通高位布置,脱硝效率终期按85%设计,反应器内催化剂本期按脱硝效率50%方案实施,静态投资约为1.5亿元。
  进入商业化运行后,华电长沙电厂千方百计维护脱硝装置正常运行,确保系统脱硝效率。在没有脱硝电价支持的情况下,该厂脱硝装置一直保持稳定运行。
  该厂生产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脱硝电价得不到落实是我们的最大困扰。按目前市场价3900元/吨计算,仅液氨一项耗费就接近300万元,还有催化剂每年1000多万元的设备折旧费用。从一年多的运营来看,加装脱硝装置的机组,液氨消耗和催化剂损耗大约每度电增加成本1分钱,而国家一直没有出台相关政策。”
  业内人士透露:“为什么国家进行了脱硝试点以后,每个发电集团只有一家电厂上马?为什么环保设备不能够得到迅速推广?就是因为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加速出台。”
  由此可见,政策支持对一个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将是巨大的。随着“十二五”的临近,脱硝产业的春天也将为期不远。


(编辑:龚建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