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企业之窗 >> 企业新闻 >> 正文

江苏海安全面实现城乡用电一体化
转自: 时间:2009年06月11日08:46

本网讯   通讯员 李存根 报道  截止到68日,海安县32万城乡居民“用电户口”经过该公司营销部和14个农村供电所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按户重新整理完毕,这标志着海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城乡用电一体化。

近年来,海安县供电公司在实现城乡用电一体化的进程中,着力推动用电规划、电网均衡、营销管理、城乡服务、信息网络等一体化,并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彻底告别农村用电和城市用电的差异问题,成为江苏省率先实现城乡供电管理一体化的县市之一。

统筹城乡电网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用电一体化进程是供电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道路和供电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有效探索,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海安县供电公司在现有条件下,坚持把城乡用电一体化作为统领公司发展的总纲,积极探索缩小城乡用电差距方略,加大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努力实现电网“无差别”服务,公司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今年1-4月份,海安全社会用电量7.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47%;工业用电5.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4%,两项指标增幅均列南通6县一市之首。

政府搭台,部门唱戏,推动用电规划一体化。2008618日,海安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电力工作会议。就加快城乡用电一体化,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电力支撑进行规划。会上,县长单晓鸣与各乡镇负责人签订了《海安县电力规划与保护工作责任书》。县委书记章树山从整合海安资源大局出发,要求供电、国土、环保、城建等部门要协同做好电力超前规划,坚持把城网与农网、城市供电服务与农村用电服务、城镇客户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同等对待、通盘考虑、统一筹划、协调推进,切实缩小城乡居民在供电服务上的差距。自此海安以创建新农村电气化县为切入点,将农网纳入到城配网规划中,加大农网资金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农网,进一步拓展城乡电网发展空间。

经过不懈的努力,海安目前已建成220千伏变电所3座,110千伏变电所9座,35千伏变电所21座。形成了以220千伏海安、田庄、仲洋变电所为中心,李堡、曲塘、墩头、南郊110变电所为支撑的东、西、南、北、中主网架结构。同时,广大农村电网搭起了坚强的骨架,一台一台变压器伫立在乡村,一条条电线在田野上飞越,一排排电杆排列整齐,银线连接千家万户。农村电网出现了可喜的现象: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安全可靠性和供电量明显提高,电网损耗、农村电价明显降低,综合线损率由过去的18%左右,降到7%以内,供电可靠率达到99.76%,电压合格率达到99.6%以上。今年119日,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文。任命海安为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海安县共完成6个乡镇230个单项工程的建设和改造任务。全县更换改造配变181台,淘汰S7以下综合变503台,21213户接户线得到改造,节能型配电设备得到了广泛使用。农村电网的安全运行和设备健康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定上来看一些地区的农网质量比城网更高。

工农互补,科学分类,推动均衡用电一体化。作为农业大县,海安县委、县政府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和办法,有效实现了农业产品工业化。巧打“丝绸牌”是该县推动均衡用电的一着高招。海安是全国著名的“茧丝绸之乡”,拥有中国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蚕茧产量连续25年居江苏省之冠,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县级之首。为了做大做强丝绸产业,海安县在全县所有乡镇都办起了丝织厂,再把这些厂生产的“半成品”,集中到县城加工成“成品”,销往国内外市场。目前,己有“鑫缘”、“丝乡丝绸”、“锦丝坊”等品牌销往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鑫缘”牌已成为南通市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

激活“纺织牌”是该县县委、县政府的又一举措,它有效推动了全县电力增供促销工作。进入2009年以来,海安纺织行业延续了2008年底的发展趋势,开工率最差时降至70%,1-2月份用电量呈现低迷态势,除江苏联发集团、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以及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纺织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并不乐观,遏制纺织经济下滑之路依然十分严峻。为此,海安县委、县政府对纺织行业高度关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纺织行业从200911日起按电量享受政府每千瓦时补贴一分钱的政策,这一激励政策对纺织企业走出困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520日,该县2008年报停的52家纺织企业已有45家恢复正常供电。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新增一台315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另有10多纺织企业也有增容要求。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的利好政策拉动了纺织经济。另据了解,海安纺织行业今年1-4月份用电量为1.68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61%。这意味着政府一季度将拿出168万元用于纺织行业电贴。

农业与工业的互补,加上电力的不间断地投入,也加快了海安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过去,农民盖房随意性较大,村与村、户与户比较分散,低压供电半径长,大部分村超过千米,线路损耗严重。现在经过改造,全县低压电网统一规划,电力线路沿河线或主干道架设,使当地群众居住集中,形成了纵成行、横成排的布局。笔者在海安县城东镇看到:宽阔的水泥马路和街心花园两旁,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采用箱式变供电,小区内无一根电杆,10千伏、400伏线路全部采用电缆入地。

整合资源,不断创新,推动营销管理一体化。海安县供电公司按照省公司的要求于2006年初组建新的电力营销部、农电公司和农电服务公司。严格按城乡用电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将生产、营销、服务等工作全部划归职能部门管理,其中,农村供电所的电力营销工作全部划归电力营销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在营销部内部,实行部专职对供电所专业人员、部负责人对供电所负责人点对点的直接专业管理,改变了过去营销部—农电管理机构—供电所负责人—供电所专业人员多层管理的模式。

为了确保用电管理一体化得以执行到位,海安公司将原农电管理所的营销管理人员、营销管理的职能全部划到新组建的电力营销部,建立营销部与各乡镇供电所完全对接的营销管理体系,把抄核收、电能计量、业务传票以及客户现场等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营销部专职可直接向供电所及相关人员布置、检查工作,在对供电所营销工作考核时,同样实行专职人负责制度,公司和部门领导不干预,从体制上、制度上和管理层面上,全力维护专业管理的权威。

电力营销从本质上说,全省执行着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规范,不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但是,多年以来,由于电力营销在管理体制上分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在制度的执行、流程的应用、业务的理解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越来越大,要实现城乡营销管理一体化难就难在供电所的管理水平上。对此,海安公司组织精兵强将对全县各供电所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查找和分析农电营销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差距,本着“循序渐进稳定大局、重大问题突击整改、管理水平迅速提升、营销农电一年接轨”的总体思路,经过专业人员的辛勤劳动,该公司先后出台了《海安县农村供电所考核管理规定》等四个营销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低压电网运行维护管理、所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和规定的初稿,这些管理制度囊括了电力营销管理及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共500多个条款。为了使这些规章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的执行,海安公司分别召集供电所负责人、供电所相关专职人以及村电工座谈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反映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和修改,终于出台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全面的、贴近实际的制度、规范和考核办法。从而,使得用电管理一体化在全县得以顺利推广。

整体联动,强化宣传,推动安全管理一体化。多年来,农村安全用电与城市安全用电终成反比。一段情况下农村触电伤亡事故远远高于城市,究其原因不外乎:安全用电意识薄弱;安全宣传不到位;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等。为了把城乡安全用电融为一体,该县县委、县政府采取供电部门与乡镇政府、村委会沟通合作的办法,共建安全用电新农村,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用电责任书》和开展“普及安全用电知识,提高安全用电管理水平”等活动,来教育和规范农民安全用电的行为。同时,全县14个农村供电所通过横幅、标语板报、影视橱窗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开展用电咨询、装接报修、业务办理、电费管理,向农民介绍使用无火烹饪、储能式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优点和使用维护方法,宣传科学用电、安全用电、智慧用电知识,引导农户使用现代、清洁、环保的电炊器具等家用电器,更新农民用电消费观念,让农村居民共享供用电服务。公司每年都在《海安信息》、《海安电台》、《海安电视台》分期进行安全用电宣传。

与此同时,海安公司将农电安全管理与公司系统安全管理一并列入考核。公司安监部、农电安全督察队和职工代表安全巡视人员定期不定期深入农电施工现场检查安全工作,通过不间断、反复的检查,对农电系统过去存在的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实行强制入轨。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