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精英历程 >> 正文

记国家电网“老有所为标兵”朱宝谷
转自: 时间:2009年06月24日08:41

记国家电网公司“老有所为标兵”朱宝谷
忠诚企业  感恩社会  老有所为
——记国家电网公司“老有所为标兵”朱宝谷
本网通讯员 陈庆华 报道

 

    人物简介:朱宝谷,男,1920年出生,1942年10月参加革命,194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至1955年任扬州地委组织部干部科长;1955至1963年任江苏省委党校干部科长、办公室主任;1963至1972年下放东台;1972年至1979年7月在东台市供电局(公司)工作,离休前任东台市供电局党支部副书记兼副局长,享受处级待遇。


    有这样一位老人,从炮火硝烟中走来,至今保持着当年的赤子情怀,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他90岁高龄了仍不愿闲赋在家,而是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甘守清贫、热心公益、扶贫济困的良好作风,用爱心和奉献诠释着生命的意义。离休29年来,他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省吃俭用,向社会累计捐款达10多万元,受到广泛赞誉。多次被江苏省电力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和东台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十佳文明新事”、“十佳离休干部”、优秀老年奉献爱心者奖。《中国电业》等媒体曾多次报道他的事迹。他,就是离休老干部、原东台市供电局党支部副书记兼副局长朱宝谷。2009年6月12日,在国家电网公司离退休工作会议上,他被表彰为十大“老有所为标兵”;6月18日下午,江苏省电力公司受国网公司委托为他举行了颁奖仪式,仪式结束后笔者再次进行了采访。
忠诚企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朱宝谷,1920年出生,1942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初,父母为他起名“宝谷”,一是期盼他今后能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二是教育他要一辈子珍爱粮食,不要忘了根本。接受过革命战争洗礼的他,有幸成为电力系统的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他深知自己的神圣职责,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不贪图任何份外的物质享受,始终注意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高尚质朴的道德情操,矢志不渝地忠诚于自己钟爱的电力事业。
    朱老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过去曾经有一度时期对他有“怨气”。当时他在职,手中多少有点权力。大儿子朱兵刚从部队转业回来,没有宿舍,找他帮忙,被他一口回绝。二儿子朱和在东台供电局是非正式职工,有关领导曾想帮他转正,他却打了“拦头炮”。女儿朱咏梅虽然是公司正式工,却一直上“三班制”的运行班,直至退休。刚开始子女都不理解,觉得他太不近人情。朱老常教育他们,作为国家电力企业的人,要多替单位想一想,多为别人想一想。这些年下来,他们都理解了父亲。如今,朱老家四世同堂,儿孙全部成人成材,儿子和女儿同样热心公益事业,令他感到很欣慰。至今,朱老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的公司职工宿舍楼内。随着经济发展,单位领导几次要给他重新调整房子,都被他婉言谢绝。家中仅有一台彩电还是女儿前几年送他的生日礼物。
    离休后,局负责同志主动说:“朱老,如果你要用车,跟我们打声招呼。我们照样安排!”朱老婉言谢绝了。几十年来,不管是上街还是下乡,他总是骑着我的“永久”牌自行车,走了不下20万里路,从不用公车办私事。他总认为,骑自行车既能锻炼身体,又为企业减轻了负担,还节约了能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离休后,朱老担任公司离退休党支部书记,负责日常工作,并为老同志收发报刊,他总是兢兢业业为他们服务。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公司的新闻报道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是单位年龄最大的业余通讯员。年青的宣传干部在台上讲课,他端端正正地在下面听讲并做记录。朱老根据媒体的需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一些适合当时宣传要求的书法、篆刻作品,积极投稿,不少为媒体采用。他的热情对在职的同志鼓舞很大,大家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都积极拿起笔来投稿,东台市供电公司的新闻报道工作曾连续十九年在盐城供电系统中名列前茅。
    虽说离开岗位20多年了,但朱老还时时关心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因为他深深明白:企兴我荣,企衰我耻!帮公司及领导分忧解难,是我的份内事。1998年9月的一天,一位家住东台三仓镇的老太太到局里上访,要求赔偿她家被砍的20棵树,局相关部门的同志多次做工作,都未收到好的效果。得知情况后,朱老主动将这位老太太请到家里,与老伴一起和她谈心,做她的思想工作。经过深入了解,并与相关镇村交涉,由他们赔偿了老太太的损失。随后,我又留老太太吃中饭,用三轮车送她去车站。老太太感激不已,满意而归。
    朱老和老伴徐桂英自1938年结婚,共同生活了66年,感情笃厚。2002年,老伴去世了。子女们在家设立灵堂悼念,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家人曾打算请人吹奏或播放哀乐,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朱老考虑到自已家在公司机关办公楼后一排,声音大了会影响公司的正常办公,所以坚持不让子女们操办,直至出殡前,才勉强同意子女们压低声音放了一会儿哀乐。朱老对老伴的故去比谁都难受,但个人的事再大,与企业的事相比,也是小事。他想,老伴的在天之灵是能够理解的。
感恩社会――一贯坚持的为人准则
    朱老的老家在陈毅、粟裕曾经战斗过的革命老区苏北南沈灶镇,这里的人民在战争年代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家乡,他始终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多年来不忘反哺家乡,回报社会。每年春节,朱老都要往返百余里看望家乡的“五保户”和贫困户,给他们送钱送物,30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邻居王尤鉴、何德旺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很困难,他就经常给他们送衣送物,力所能及地予以资助。今年初,朱老又专程去看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品,希望能给老人节日里增添点快乐。
    平时,无论是熟人,还是萍水相逢的困难群众,朱老也乐于解难。一次,一位乡下老者,路远迢迢去看外甥女儿,实在走不动了,朱老看见后花钱叫来三轮车,将他送到目的地;一位拾荒的老人,挑着一担瓶子去卖,上桥时被路上串行的车子撞翻,瓶子打破了,老人哭得伤心,朱老主动掏了50元安慰他,老人感激地回家了。在朱老捐助的对象中,有当年一起参加革命现仍留守农村的父老乡亲;有在低保线以下的农村孤寡老人;有家境贫寒创业艰难的有志青年;有身患重病无钱医治的病患儿童;有希望工程中的特困学生;有无依无靠的贫民百姓。……
    对待困难群众,朱老总是慷慨大方,可是对待自己却很吝啬。有人说他太“抠”,拿这么高的工资,却舍不得用,仍穿着件10多年前的旧衣服。其实,朱老的观点就是:只要能穿就不要浪费。他始终认为,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奉献和付出上。1999年11月,是朱老的80岁生日,组织上和亲朋好友都想为我好好庆祝一下。但朱老想起和他一起出来参加革命的战友,很多人都牺牲了,却什么都没有享受到,跟他们比起来,自己已十分知足了。同时,更为他们年纪轻轻就牺牲了而难过。朱老觉得,没必要搞这个庆典,而是把子女们用来祝寿的3000元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几十年来,朱老多次参与单位和社会上开展的抗洪救灾、扶贫解困、绿化工程等募捐活动。每年都要花100至200元买树苗,亲自到100多里海滨植树造林。2001年朱老捐款1000元给东台市绿化委员会买树苗栽种了海滨长春林园,为绿化海滩尽力。十多年下来,他植下的树超过1000多株,如今都已长成了抵御风沙的大树。同时,朱老还积极组织单位青工到海滨植树,在海滨的盐碱地上造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供电林”。
    2004年,朱老从报纸上得知东台市唐洋镇联灶村二组村民申道群的女儿申道香身患白血病无钱医治,他立即为她捐款1000元。2006年,公司职工顾曙患病他捐款200多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彻夜难眠,第二天就让大儿子代他捐款1000元钱。此外,他还长期资助南沈灶镇小学、师范附小、实验小学多名特困学生,与他们结成对子,定期去看望、关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得知他们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很好,我感到很高兴。
    对此,有一些人难以理解。有的认为朱老好出风头;有的说:“这个老头子真傻,省吃俭用把钱送给别人,真不知他怎么想的?”其实,朱老做事从来不是为了图名。朱老说:“有着67年的党龄,是党教育和培养了我,给了我优厚的待遇,使我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已经感到十分知足。我的一切都是共产党给的,为党工作是我的义务,感恩社会是我必须坚持的为人准则!”
老有所为――始终如一的不懈追求
    离休以后怎么样才能有所作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有所作为,是朱老思考最多的事情。他想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青年进步应该是我们老一辈最大的责任。离休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最乐意与青年人交朋友。朱老兼任公司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大凡局里、学校、社区有青年教育活动,他都主动参加,用亲身经历教育青年一代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
    青工小蒋因患重病高位截去左腿,对生活失去信心,一时糊涂出走。在家留言:“爸爸,这个世界不属于我的了,你的大恩大德来世相报”,这哪里是一般留言,分明是绝命书。朱老是小蒋的邻居,知道这件事后,立刻向局党委回报,局里立即组织人外出寻找。他不顾年迈体弱,跟局里的同志沿河边察看,直至天黑仍无音讯。朱老一夜难眠,第二天早上,听说小蒋已回来了,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当即登门与小蒋促膝谈心,稳定他的情绪,使小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东台市郊区四塘村无业青年小房,一段时间生活态度消极。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我认识。得知他生活贫困,但爱好书法、篆刻。朱老就把小房请到家里,赠送一套《毛泽东选集》给他,并手把手地教他书法和篆刻。从那以后,他就从多方面关心和指导他。数九寒冬,小房缺少棉衣棉裤,朱老给他添置;小房对书法、篆刻感兴趣,朱老就赠送他这方面的书籍,并从书法基础知识和识篆、写篆开始,道道工序耐心指点。在朱老的帮助指导下,小房勤学苦练,书法和篆刻技艺日臻成熟,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上获奖。2007年6月,小房收到中国名家书画院寄来的聘书,被聘为“中国一级书画师”。
    离休后,朱老还同时兼任了东台市供电局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民事调解组的组长。平时他经常参加局里为退离休职工和家属举办的各种文体健身活动,休息时间常常到职工家里走访谈心,为职工排忧解难。一次,一位青工为了家庭琐事与其母亲发生冲突,母子俩互不相让,情绪十分激动,周围邻居谁都劝不下来。得知后,朱老立即去了解情况,将小青年带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地做说理教育。使小青年认识到了错误,主动向母亲赔礼道歉,终于得到母亲的谅解。
    采访临近结束时,朱老深情地说:“这些年来,我仅做了些平凡的琐事,组织上却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令我深感惭愧!我的一生,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作为一名党的干部,虽然离休了,但热爱党,为人民作贡献的誓言我永远不能忘。我决心在有生之年,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尽可能地为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为党多做一些事情,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