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使馆区外文书店,座无虚席。提问声此起彼伏,气氛异常热烈,书店服务员的椅子早被络绎不绝涌入的读者“抢占”,挤站在最后边的读者仍伸着脖子提问。这是不久前的一天午后,贾英华第二次应众多外国读者要求前来交流。
原来,贾英华的《末代太监秘闻》(The Last Eunuch of China)英文版在此书店的销量,远超过英文版畅销书《狼图腾》三倍以上。此书也在美国等地引起轰动:路透社、加西新闻社及美国广播公司等播发新闻稿,美国《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纷纷发表评介,《洛彬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发表了整版评论。贾英华一时成了国外媒体的聚焦人物。
贾英华现任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供电监管部主任。其还有多重业余身份:晚清史研究学者、溥仪研究专家,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席。
本网记者 逄 博 潘跃星
贾英华,身着普通的夹克,与我们相对而坐,语态平和。谈及他的“前朝旧事”——晚清历史上的“末代人物”时,瞬间的凝神远望,似在穿越时光隧道,匆匆走过他曾经居住的、满是历史名人及故事的东四九条胡同,又仿佛徜徉在晚清史的长河中,斟酌着为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朵历史浪花。
不由得想起了一位朋友,她曾那么传神地描写过他的丈夫——一位外国音乐家:你要找他吗?是找他的肉体还是灵魂?肉体在家,而灵魂却在他的音乐世界里呢。
此刻,贾英华,就如那位痴迷的音乐家。
在满是历史故事的胡同长大
谈及儿时起居住长达近五十年的东四九条胡同,贾英华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走不了几步,就是一段历史。从东四头条数起,一直到十四条的瓦岔胡同,住了不少达官贵人,乃至王爷的外室。在东四附近的皇亲国戚,有如过江之鲫,难以尽数,彼此互不张狂,见面鞠躬拱手,成了坊间不分贵贱的天然礼仪。”
贾英华家住九条胡同东口,而在胡同西口有一座四进院的旧王府,这是人们常说的贝子奕谟的府第。民国时期,这里成了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的寓所。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因与冯先生是挚友,深为此院的花园游廊所吸引,在排练京剧《黛玉葬花》时,着戏装的剧照就是在此府花园中拍摄的。
走进九条胡同东口不远,路北有一黑漆门的院落,据说是臭名昭著的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的旧居。
八条胡同里,更是名人济济。一进胡同,路南就是溥仪的婶子——载洵福晋和帝师朱益藩的住家,其长子朱益■与贾英华是忘年挚友。往西走不了几步,便是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的宅第,其孙与贾英华是同班同学。
再往西不远,乃是民国代总理朱启钤及其子朱海北、张学良之弟张学铭、章士钊等人的寓所。这些历史人物在八条胡同里进进出出,竟与贾英华家同属一个居委会。
七条胡同里,有张彪之子张挺(溥仪寓居的天津张园,便是其家产)。六条胡同内,一座深宅大院是溥仪七叔载涛福晋的娘家,铁匠营胡同里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旧宅。三条胡同中,住着末代皇后婉容的大姨以及欲嫁溥仪未成的“王大姑娘”,还有婉容母亲的旧宅和一代京剧名伶孟小冬及母亲家等。
此外,著名作家夏衍、王蒙、浩然等也曾在附近落户。东城根底下,住着晚清名士康有为的女公子康同璧,溥仪的七妹金志坚。再往南数,则住着努尔哈赤第三子阿拜、蒙古王车林巴布,以及康熙第十三子、第二十二子等等。不远处则居住着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其曾孙后来成了贾英华笔下的一位“末代”主人公——毓■。难怪,媒体称此地为“几条皇城长街短巷,半部晚清民国历史”。
不过,在贾英华的记忆中,最热闹的地方,当属东四十条口的“瑞兴成”油盐铺。门前的石阶上,大多斜身坐卧着几个老太监,眯缝着双眼,兴趣盎然地聊着宫内“老佛爷”和“光绪”的轶事。贾英华就是他们的忠实听众。
结识“皇亲国戚”成就“末代系列”
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多是在皇城胡同里长大的。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都不会忘记那些“前朝旧事”当属“封资修”一类,至于牵连到“宫”里之人,则更是“牛鬼蛇神”,要“踏上千万只脚”的。同是生于戴着袖章抄家的“红卫兵”时代,贾英华为什么偏偏那么“不入流”?
从小就耳濡目染着的京城历史与文化,引发了他强烈的好奇与兴趣。难怪贾英华后来会成为记录历史也被历史记录的人。
贾英华成年后利用业余时间,十年行程数十万里,自费采访上至“皇亲国戚”下到“逊清”平民三百多人,仅口述记录就有厚厚的五大本,其中不少都有被访者的签名。他还收集了溥仪往来书信和实寄封、溥仪病历档案、溥杰自述手迹原稿等大量珍贵史料。
有几位重量级的忘年交,更是引领贾英华走入了晚清历史。同时,又让贾英华成为历史中的人物,见证了这段历史。
这些忘年交其实都是历史“线人”。他们让幼年时就对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感兴趣、并想了解其后半生的贾英华,在续写溥仪后半生时厚积而薄发,并促成了贾英华“末代皇帝系列”图书的问世:《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弟溥杰传》、《末代太监孙耀庭传》、《末代皇帝立嗣纪实》、《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末代国舅润麒传》等。
先说溥仪的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溥仪病逝之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李淑贤从东四前厂胡同搬到东四八条东口路南的一个旧宅院。贾英华的母亲善良,平日里总是帮助这位孤苦的女人,于是,不爱串门的“皇娘”独独成了贾英华家的常客,与贾英华母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由于这种机缘,酷爱文史的贾英华有幸成为“文革”之后第一个遍读并整理溥仪遗留下的所有日记、手稿和旧书籍者。
再说唯一在世的末代太监孙耀庭。这对忘年交之间充满温情。正是这种温情,让老人主动启口,给贾英华解惑了不少晚清宫廷谜团。
由于长年工作劳累与业余奔波,贾英华曾患重病。一天,他正在家里休养,有人为他捎来一篮子咸鸭蛋和炸丸子。不一会儿,孙耀庭打来电话,询问贾英华的病情,并告诉贾英华捎去的这两样食品是他亲手按宫廷方法所做。要知道,这个温馨的电话,是孙耀庭拖着病体,从其居住的后院一步步挪到前院传达室才完成的。
贾英华能得此厚待,那是他一直诚善待人的结果:平日里,孙耀庭病了,他会用为数不多的工资为其买补品;老人难过了,他搜肠刮肚地讲些开心事;大年三十,他陪伴孤身一人的老人雪夜守岁……
最后,说一说溥仪之弟溥杰。贾英华在为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而进行的前期采访中,与他相识相交。有感于贾英华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核实史实而不辞辛劳的奔波,他们成了忘年挚友。当撰成《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之际,溥杰先生与《我的前半生》执笔人李文达先生分别题写书名并作序,以示鼎力支持,李文达先生还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誉该书为“成功的续补”。
谁知,《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荣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后,竟遭诬告,成了《著作权法》颁布后轰动海内外的第一例版权官司。结果是,贾英华胜诉,这场官司也作为典型案例被写入大学和中学教科书。
至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即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中国帝制终结一百周年之时,《末代皇姑韫龢传》、《末代皇叔载涛传》也将付梓。至此,“末代系列”丛书共计八部将问世。
珍罕的纪录片令人震撼
当收藏成为当今一种时髦的时候,贾英华用他的诚挚、他的物质和精力的付出,让“末代”记忆鲜活地保存下来,重新界定了“收藏”的特别含义。
这部1995年拍摄的名为《末代太监游故宫》的纪录片,曾经让张艺谋、陈凯歌看罢感慨“很有价值”。
那是贾英华利用多年积蓄及出书所得自费拍摄的,也是美国国家电视台“发现”频道十几年来欲求“合作”未果而又一直苦苦追寻的“孤本”。我们在贾英华处有幸观看了这部珍贵的纪录片,同时,也身临其境感受了历史给人的震撼。
片中的贾英华是那么年轻,他与年逾九旬的老太监孙耀庭,一老一小,在故宫中,找到了他们的共同语言——交流着一些外人所不懂的名词、人名、历史。孙耀庭的谈兴也许只有贾英华才能将其点燃。
此时,我们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孙耀庭拒绝了那么多人的要求而独独答应了贾英华的请求——做这部《末代太监游故宫》的纪录片。这不只是平日里建立起的友谊与信任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贾英华是他的知音——他们共同拥有一段晚清史“情结”。
据贾英华说,孙耀庭让他拍这部纪录片也提出了一个要求:“二爷(指溥杰)答应过给我写碑文,没想到他倒先去了。英华,如今你就替二爷给我写吧。”
贾英华慨然应承。想来,孙耀庭非要贾英华为其写墓碑,缘因贾英华曾为末代皇帝溥仪的骨灰盒捉刀题写了墓志,同为一个时代的人自然也想以同一方式“圆满”。
1996年底,孙耀庭辞世。为此,贾英华不仅协助操办丧事,还多次去京郊房山石窝挑选碑石。几经周折,1999年,在老人的家乡天津静海竖起一座2米多高的墓碑,碑文由贾英华题写。中国封建宫廷的最后一个“句号”至此而终结。
收藏的价值更在于境界
2002年6月底,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要在琉璃厂举办拍卖会,贾英华对其中的民国版《慈禧写照记》及《清室外纪》很感兴趣,便打电话给拍卖公司总经理,联系购买这两本具有史料价值的书。但因公务缠身,贾英华没能参加竞拍,结果被一台湾巨商潘思源高价拍得。
事后,听说是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贾英华先生想买此书,潘先生执意要将这两本书赠给贾英华,同时希望成为朋友,并得到贾英华签名的“末代系列”。于是,贾英华在其书扉页上亲笔题赠潘先生:禅让之风,山高水长。
2003年,潘先生又托人从美国将记述溥仪改造的原始手稿《从皇帝到公民》等珍贵资料赠送贾英华。这遂成了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贾英华收藏的五千五百多年前的“马家窑”和数千年前的青铜器,尽管价值不菲,但在他看来则更偏爱与“末代”有关的晚清以来的古籍和孤本史料。
的确如此,多年来,他搜集了数以千万字的晚清以来人物珍罕史料、数千张稀缺的晚清人物照片并录制了数百小时的专业录音,并亲自策划拍摄了数十小时晚清以来的人物纪实录像,如《末代太监忆生平》、《末代国舅游故宫》、《末代皇族生活实录》等等。这些,绝大多数都成了珍贵的历史“孤本”。他收藏的“文革”期间关于批判溥仪和皇妃李玉琴的红卫兵报纸现已成了珍版。
早在其工资只有四十多元时,贾英华便省吃俭用,买下一些诸如晚清人物照片,一幅幅晚清宫廷人物——溥仪帝师等人的墨宝和扇面,以及光绪年间外国人拍摄的珂罗版晚清人物和景物照片辑。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收藏了数百部外国人百年以来描写中国及晚清宫廷的英文原版书。诸如世界上第一部《慈禧传》,是一位英国人在慈禧去世次年,以英文在伦敦出版。现在,贾英华藏有这部英文原版的各种版本——标明他提供藏本所译中文版,在国内图书市场颇受关注。他还藏有上百年前德文版《大清帝国》——其中仅照片就有近千张;乾隆年日文原版图录《清俗纪闻》;嘉庆年详载紫禁城内外的《唐土名胜图绘》;溥仪的英国帝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英文初版;慈禧女官德龄全部英文著作的各种原始版本……
因其成功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所以贾英华对未出版的“前半生未定稿”情有独钟,多年来历尽艰辛收藏了根本未曾面世且世人罕见的未定稿各种版本。近年来,召开《我的前半生》版权研讨会时,权威媒体也以贾英华收藏的各种版本作为依据。
他还收藏了清朝理藩部当年当日印制的汉蒙两种文字的溥仪“退位诏书”和“优待条件”的原件。鉴于此,大型纪录片《故宫》诚邀贾英华作为晚清史专家在该片中讲述了溥仪的宫廷生活。他还曾应邀在故宫为日本专家作了末代皇帝和末代太监的专题讲座。
贾英华始终低调为人,要不是我们经网络搜索印证,根本无法得知他的对外影响: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中外电视台曾采访他,中央电视台在第十套节目中连续播放他七期“末代皇帝非常人生”的讲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路透社以及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彬矶时报》、《西雅图时报》,《南华早报》、《卫报》等中、美、英、法、德、日等上百家国际权威媒体报道其人及著作,甚至多次刊载过整版评论。
连贾英华多年的同事也罕知,香港发行的香港回归以及邓小平诞辰纪念电话卡的撰文,也出自他的手笔。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中国首届当代名人名作展》、《当代名家书画展》等。
多家权威媒体这样评价贾英华:对晚清宫廷人物,如末代皇帝、末代太监等独家史料的全面占有量,可称为“当代第一人”。
对于这些难得的“帚珍”,贾英华亦很低调,他一再说:“收藏文物,可用来陶冶情操,‘玩物养志’。”他还说:“对于文物收藏,一定要惜缘,专项为宜,不要一味追求货币化,否则就失去了收藏的本质。收藏文物,其实是在收藏机缘、收藏理念、收藏文化、收藏历史。”
也许正是基于这一收藏理念,贾英华才会真正收藏了历史,同时也被历史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