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那个夏天,一个从武汉某医科大学毕业的小伙子,找得到了一份当时在他同学之中数一数二的好工作――在家乡的一家市级医院做医生。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得到这份工作已令他欣喜万分,所以一切的梦想和憧憬早已被忘到了九霄云外,他已做好了从此开始职业生涯的心理准备。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闲适与封闭的医院生活就令这颗年轻而又不安分的心变得躁动起来,他渴望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他期望着眼前每时每刻都变幻着大千世界五彩斑斓的色彩,于是他跳槽了,一份电视媒体记者的职业让他的这些愿望得到了满足。
他跳到的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中的电视媒体,为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专业到北京学习新闻与传媒专业,并有机会到国家电视台工作,每年节目的内容和媒体的组织结构都要做出较大的调整,因此其后三、四年他的从业生涯就仿佛是这场变革旋涡之中的一朵浪花,越是在变化面前他就越感到不知所措。医生和记者这两份在别人眼中看来都相当不错的职业和近十年的工作经历使他的阅历不可谓不丰富,但为什么还会有困惑呢?他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在书店闲逛时无意翻到一本书,书名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扉页上的一个题为《拣海星》的小故意深深吸引了他:“一天黄昏,在澳洲的海滩,有一位老先生拄着拐杖散步,遇到一个小女孩。他看到这个小女孩不断捡起沙滩上的东西往海里扔,不禁好奇地问道:“小姑娘,你在打水漂吗?”小女孩说:“不是,我看到沙滩上有好多海星,明天一早太阳出来,它们都会被晒死,我觉得那样太可怜,所以把它们送回海里去。”这位老人早已看尽人生百态,不禁莞尔。他说:“小姑娘你别傻了,这条海岸有多长、海星有多少,凭你一个人,怎么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呢?”小女孩又默默地捡起一只海星,丢向海中,然后说:“老爷爷,我知道我不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但是我知道当我捡起这一只海星并把它丢进海里的时候,我已经改变了它的命运。”这个故事使他回想起来几年来在媒体负责采访大学生就业与教育系统的体会和心得,他豁然开朗,他终于发觉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所在,由此开始接触了解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和职业规划服务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决定寻找机会转行。之后他便在这条职业发展道路上越走越专、越走越深入,不仅从媒体成功跳到了内地一家有十几年历史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但任CEO,成了一名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猎头顾问,还在互联网上建设了一个专业的个人职业教练顾问网站,并在2005年初通过了美国CCE在中国的全球职业规划师的培训认证,成为中国首批获得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的专业职业顾问,内地任职两年合约期满后,在2006年初又只身南下广州,加盟了锐旗人力银行出任首席运营官(COO),致力于协助高校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让大学生成为品牌的人力银行连锁服务事业,确立了以此为生,精于此业,乐于此道的职业发展道路。
这便是我从一个医生到全球职业规划师的职业发展经历。 从中你也许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从职业发展无意识到慢慢觉醒、直到最后有意识发展自我的过程。对于职业到底从何开始、怎样开始,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职业一路走好这些问题,我那时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毕竟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在国内的兴起才是这几年的事,像我这个跑人才口的老记者也是在1998年左右才第一次发现在北京有专门从事职业顾问业务的公司,脑子里才开始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如果说当年的我还是情有可原的话,可是过了十几年,当一茬茬的新人重蹈覆辙、像我当年一样、甚至比我当年还要无知和盲目地走上职场时,特别是当我到各大高校去做职业规划的讲座面对那些大学生时,我的心情就不再感到轻松了――因为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日新月异、早已今非昔比,而我们大多数人的职业观念依旧裹足不前,与时代发展相脱节。 想想你的职业是从何开始、又是从何转变的?是不是和我有着同样的遭遇?
做为全球职业规划师的我也常常会感觉困惑,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用那个捡海星的故事来鼓励自己。但近来听到了很多争议。有的朋友说,与其在海边一个一个的捡了扔回去,不如去学习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或者,去筹资,去倡导,让更多人和资源来做这个事情。我觉得现在的现实是:我们在海边捡海星,边捡当然也边在总结经验,也许一些时日过后,我们捡的方法会改进,效率提高,捡得更快更多,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到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最后可能这个问题被重视,最终被解决掉。但是也有人这样选择:看到需要救助的海星,他回去研究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海星在海滩上搁浅的问题。其实这两种方法并不矛盾,甚至于对于这个社会问题来说,两种行动都是需要的。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来帮助这些海星。自己如何选择,就要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了。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我们捡海星这种行为是在破坏自然优胜劣汰的规律。大自然将生命力不够强的海星抛出了大海,剩下的精英们会让后代更加的优秀。而我们将这些被淘汰的海星送回大海反而会占用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影响整个生态平衡。最后这些被扔回去的海星还是有可能再次被抛到岸上。那么,我们的救助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个人只是觉得大家至少应该获得一个平等的竞争的机会吧。我们不可能帮助这些海星一定可以在大自然残忍的优胜劣汰规律中胜出,但是我们不希望他们被淘汰仅仅是因为出生。
我们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第一份工作,是从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还是从找到第一个实习的机会开始算起?这是很多人都不曾去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实中的情况是人们仍在延用职业发展中骑驴找马的传统方法找寻自己的职业归宿,而实际上我们的第一个工作应该是从思考、规划工作本身开始的,更准确地说是应该从有意识经营自我开始的。因为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使我们职业生涯少走弯路,这也正是职业生涯规划、乃至人生规划的价值所在。
Bob Aubrury先生现在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个人发展顾问,他在35岁的时候辞去了一份工薪职业,转而成为一名自由身份的管理咨询顾问,可当时他对这份职业还是一无所知,家中还有三个孩子,妻子也没有工作。但妻子的支持使他有了一试身手的勇气和决心,就是这样一次冒险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在后来出版的《经营自我》一书中谈到这段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精辟的话:“我发现,当你为自己的成功担负起责任时,工作于人就变成了一次历险。这使我有机会学到更多,大大超出我按部就班地为他人工作、领取薪水时所能学到的东西。
我开始把生命看作是自己经营的一项事业。”他这里所说的“经营”指的是把生命当作一个企业来看待,为了把生命这个“企业”搞好,每个人都需要为此制定计划、确定投资,同时也需要懂得包装和推销自己。
彼得斯在1997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你就是品牌:如果不能与众不同就得不到成功》一文中把经营自我问题说得更加形象:“与年龄无关,与职位无关,与我们碰巧进入的行业无关,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我们是我们自己公司:Me公司的执行总裁。为了在今天的竞争中生存,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销自我这个品牌”。
既然生命是一个“企业”,是一个从创立伊始就需要用品牌意识去经营、否则便难以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企业”,我们难道不需要把它当作是一项更伟大的事业、更崇高的职业来看待吗?而且没有人能取代你更好地去完成这项使命,与职业发展轨迹中一步步从小职员成长为企业的CEO正相反,你从职业生涯甚至还没开始之前就已承担起了Me公司CEO的神圣职责。你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经营好自己的生命,管理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说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别的,而是成为每个人的Me公司的CEO,而且越早越好。
经营企业不是一件容易事,而经营自我就更难,毕竟一家企业倒闭了还可以重新再来,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每念及于此就更加感到责任之重大。
你的职业OK吗?在现实生活中,我想绝大部分的人还是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生命的,但经营自我的好坏与否不仅是个态度的问题,也有很多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就像读MBA学位是为了掌握企业经营的“语言”一样,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的知识同样也是身为Me公司CEO的你所必须掌握的“语言”,而很多人在这方面忽视和欠缺的恰恰是这种“语言”。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公司能否创建最初往往取决于创业者能否拿出一份打动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这份商业计划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告诉投资人公司将如何发展,而是要显示出他把公司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深思熟虑过了。作为个人发展也是如此,一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书也不在于告诉你未来一定会怎样,但它会帮助年轻人思考今后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再比如,“卖点”是商业计划书中最强调的一项,因为是它决定了你的产品和服务与别人家的不同之处,而这也是你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所在。那么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你自己这个“企业”或“产品”本身的“卖点”何在也就决定了你今后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还有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想追求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等等都是需要你去思考的问题。
我想,职业规划的这些方法和技巧绝不是就业指导、应试教育或是传统考试派生出的一员“新兵”,虽然它还没有完全被传统的教育体系所吸纳,但它的价值应远远大于其他一切,因为教育的根本是在改造一个人,而职业规划回答的就是你要被改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本”与“末”的关系,所以你越早思考这个问题越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你准备好了吗?你的职业OK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