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激情 耕耘希望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两次获得单位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
20多年的企业发展史,记录了中国电力改革发展的历程;如今,再次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正以创新的管理、科学发展的步伐走在与最好同行、做行业先锋的伟大征途上…… ——题记
“辉煌邹电”三跨越
从山东省第一台30万、60万到今天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100万,全厂总装机从120万、240万到现在的454万,从亚临界到超超临界,有着“中国电力工业窗口”之称的邹县发电厂,一次次刷新着历史记录,以一种史无前例震憾人心;秉承“与最好同行”的邹电人,一次次用忠诚、智慧、辛勤和汗水引领中国电力改革发展的潮流阔步前行……
历史不会忘记,1983年10月1日,山东首台30万千瓦机组——邹县发电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的热烈场面;邹电人清晰记得,1985年12月12日,1号机组投产发电时的激动时刻;1989年4台30万全部建成投产,全厂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成为全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为缓解当时电力供应紧张立下了赫赫战功。企业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
在随后十多年的时间里,该厂进入了基建增容期,并立下了“管好30万,再建60万”的誓言,全厂上下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探索发展,在山东电力率先实行岗位动态管理、五值运转、微机联网、全过程大修……管理出成绩,1991年,该厂成为电力部“双达标”单位;1993年,首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就在这一年,山东首台60万千瓦机组在这里动工兴建。经过三年多建设,两台60万机组实现了一年双投。至此,全厂装机总容量240万千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以此为标志,企业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2002年年底电力改革归属华电集团公司后,该厂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该厂在创新管理、提升效益的同时,加快建设全国首批百万机组步伐,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攻坚破难,提前成功投运了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装机总容量达454万千瓦,继续稳居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行列,企业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跨越。
“安全邹电”保稳定
邹县发电厂是华电集团公司最大的电厂,是山东电网的主力发电厂。多年来,该厂牢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战略,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时刻将“安全可靠发电”放在首位,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健全安全生产防御体系,全面树立“大安全观”,深化“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全力以赴保障电力供应。
在安全管理中,坚持以“安康杯”竞赛为总抓手,注重加强机制建设,成立活动组织机构,明确活动办法,形成了厂、部门、班组三级竞赛管理体系,实现了日检查、周总结、月汇总、年表彰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反违章工作力度,完善违章档案管理,并直接与职工业绩量化考核挂钩,提高了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不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各种演练活动,积极开展春季安全大检查、“安全生产大讨论”、“遵章光荣,违章可耻”安全征文、漫画展征集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显著提高。
2008年,该厂积极应对冰雪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煤价上涨、发电亏损等形势,深入落实奥运保电方案,始终保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以占山东电网统调机组11.66%的装机容量,完成了15.18%的发电量。关键时刻不惜经济利益,履行央企责任多发电,确保了山东电网的稳定运行。截至目前,全厂连续安全生产超过3100天,创历史最好水平,连续五年第六次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
“效益邹电”显实力
科学发展创造出优良资产,优良资产带来良好的效益。经过24年三次跨越发展,邹县发电厂取得了可喜的效益和成绩,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自投产自今,已累计发电2400多亿千瓦时,上交利税200多亿元,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在全国火电大机组竞赛中,11台次获得第一名、14台次获得一等奖。企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60多项。
在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以效益论成败是市场公正而无情的法则。多年来,邹县发电厂积极发挥坑口电厂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优势,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大胆突破。在经营管理中,对内,树立“大经营”的理念,全面推进低成本、效益领先战略,把经营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着力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和手段,根据市场形势及时改变经营策略,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对外,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和电网调度的沟通、协调,积极向先进企业学习,加强对标管理,千方百计优化各项经营指标,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2008年,累计完成发电量266.1亿千瓦时,较年初承包目标超发18.51亿千瓦时;完成综合厂用电率5.66%,实现扭亏增盈。在这样一个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年头里实现盈利,的确来之不易!”捷报传来,全厂上下无不振奋、激动和自豪。一年里,邹电人外争政策、改善经营环境,内强管理,突出抓好市场营销、燃料、资金“三大网络”建设和有效运作,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最大限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2008年11月视察邹县发电厂时对该厂的经营管理给予较高评价,称赞该厂在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工作确实名不虚传,代表了电力行业的一流水平。
“和谐邹电“尽责任
“这里是华电集团邹县发电厂,我身后的这台巨无霸就是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一百万千瓦机组……”2008年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播发了邹县发电厂在节能减排、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该厂在发展中,始终遵循《华电宪章》要求,勇于承担“全面履行经济政治社会责任”的使命,积极投身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工作。企业先后投资1600余万元,建设了一、二期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对4台30万机组和2台60万机组分别进行了节能、脱硫技术改造;新投产的两台百万机组更是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效果明显。企业还热心公益事业,自2003年以来,在抗击“非典”、救助海啸灾区,“慈心一日捐”等活动中,捐赠各类善款超过百万元,被授予“中国电力行业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四川地区发生地震后,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先后四次为灾区捐款,总额近三百万元,用实际行动履行了社会责任。
成功的企业必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近年来,该厂着力培育“竞和”文化,构建和谐企业,积极发挥以“与最好同行”的企业理念、“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和“大而强,和而亲”的企业愿景为主要内容的“竞和”文化体系的凝聚、激励作用,将企业文化融入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百万机组建设等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的协调、和谐发展,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持久的内在动力。2006年,以“竞和”为品牌的企业文化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特等奖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特等奖;2007年,该厂荣获中国华电集团首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竞和”文化成果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管理成功案例奖。
“科学邹电“谋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经济迅速发展,拉动电力需求持续不断增长。在这片“大发展”的浪潮下,邹县发电厂审时度势,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谋划,管理创新,踏上了电力发展的“快车道”。企业在发展中,努力遵循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统一,规模与效益相统一,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特大型企业的重要骨干作用。邹电人用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态度、辉煌的成绩为企业树立了一个安全、高效、科学、和谐的良好形象。
在2008年年初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厂长李怀新的铿锵话语为邹电人吹响了实现新跨越的冲锋号:我们要通过两年三步走,全面建设国际一流发电企业!
超前谋划,蓝图绘就。邹电人由此向着“打造安全可靠、技术领先的国际一流技术装备;实现卓越精细、科学先进的国际一流技术指标;创造稳步提升、产出显著的国际一流经济效益;树立节能环保、规范经营的国际一流企业形象;建立协调有序、科学有效的国际一流管理机制;建设素质优良、和谐凝聚的国际一流人才队伍”的“六个国际一流”目标努力奋斗。一年多来,全厂上下统一思想,众志成城,突出抓发展,抓经营,抓党建,抓队伍,明确各项目标,有效利用对标管理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形成了自上而下、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有效运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对标管理体系。各部门、班组细化分解目标,做到每台设备定指标,每人肩上有指标,每周工作有目标,各方面工作扎实推进、效果明显。2008年,该厂发电量、煤耗、厂用电率等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6号机组更是在全国600MW等级火电机组能效对标中成为亚临界标杆机组,7号机组在全国大机组竞赛中荣获“特别贡献奖”;在“华电杯”中央企业集控运行技能大赛上,12名职工代表华电集团公司参赛,夺得5金5银2铜的骄人成绩;四期工程荣获“鲁班奖”。
忆往昔,“与最好同行”的邹电人用勤劳的双手播种,用滚烫的汗滴浇灌,以众志成城、开拓进取摘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望征程,“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邹电人正以志存高远的胸襟,与时俱进,管理创新,去迎接科学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