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清瘦但却精神矍铄。一位看似貌不惊人的普通老人,但却是西北电力系统几乎无人不知的一位老专家。五十多年前,他从原电力工业部来到陕西,为陕西乃至西北火电和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81岁高龄的他仍在呕心沥血地为电力事业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钱家骧的电业人生
作者:吉建芳
钱家骧曾是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的一名高材生,与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同窗好友;是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级高工、副局级退休干部,退休后还被特聘为国家电网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荣获国家电网公司“老有所为标兵”荣誉称号;是原西北电管局副总工,还是一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熟悉火力发电运行和技术管理、电力系统运行水库调度及技术管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钱家骧被人们亲切地尊称为--电力活化石!

(1、2005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老有所为标兵)
五十年呕心沥血一心为电
钱家骧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东北沈阳。1951年,刚刚23岁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的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不久,被分配到原国家燃料工业部修建司,后转为电力工业部基本建设司,任技术员工程师。1958年,而立之年的钱家骧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经组织批准后跟随王林老部长来到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数月后,他再次要求到第一线去,被分配到陕西电业局。1959年到1960年,他在三原云阳发电厂负责新厂的筹建工作;1961年到1970年,在宝鸡发电厂任总值长、生技科长、总工程师;1969年,被陷入反共救国军冤假错案,1972年彻底平反;1971年到1979年,任渭河发电厂生产组长、总工程师、渭河发电厂第一任厂长,1976年渭河电厂二号机组发生油系统着火事故,他不但在救火中被烧伤,而且还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保住了一大批人免于受难,同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改变了该厂生产的被动局面,创造了当时的最好业绩;1979年到1980年,任韩城发电厂第一任厂长,为该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做出了贡献;1981年到1985年,任西北电管局生产处长、西北总调主任、黄河上中游水调办主任、副总工程师,主持西北电网和黄河上中游梯级水库的联合运行,在此期间,于1981年脱产学习法文,并去意大利都灵市联合国培训中心学习,还兼任西北电管局微波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组建了我国第一条长距离数字微波电路……钱家骧的人生路,是老一辈电力先驱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铺就的一条开拓者之路。

(1992年,在西安人民大厦会见朱鎔基副总理)

(2、2007年,与霍松林大师合影)
在从事技术和领导工作的同时,他还不断进行电力理论研究的思考和探索,相继在各类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有些论文还在国际会议上发表,部分文章获奖。从电厂到电网,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实施,50多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为新中国的电力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经验、智慧和心血,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十六载情系电力老有所为
1993年,退休后的钱家骧总感觉事业未竟,他没有沉溺于天伦之乐中安享晚年,也没有过多考虑自己年事已高且身患多种疾病,而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和关注着祖国电力事业的未来,继续用他丰富的电力生产建设经验和几十年来积累的诸多专业知识,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3、2000年,与张惠勤总工在讨论750千伏工程时发言)
他是建设750千伏网架观点的积极倡导者,被特聘为国家电网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电力公司750千伏关键技术课题评审验收小组副组长、西北电网750千伏电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西北电网公司750办公室工程顾问等,提出西北电网具有“东西互供、水电互济”的特点并加以论证。他被聘为国家电网公司“西电东送”(西北电网)课题组专家,提出陕北火电向河北南网送电,黄河上游和宁夏水火打捆向华北或山东送电的工程实施方案,受到西北五省区政府和电力部门的支持和好评并已实施。他提出将宝鸡第二发电厂扩建为400万千瓦超大型电厂,以作为750千伏主网枢纽。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参与了“陕西-四川”联网方案研究,曾先后四次参加两省谈判,促成了陕西和四川“联网协议”的实施。

(4、1989年,在美国考察太平洋联络线)
他还主持进行了“陕西大型火电耗水研究的调查”、“陕西电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研究”、“周至地区建设大型火电厂的研究”、“陕西省火电资源研究”和“榆林地区电网发展规划研究”等,主编了《黄河上游水量调度重要文献集》、《黄河下游断流和黄河中游水调权论文集》,组织编写了《黄河上中游梯级水库和水量调度体制的意见》等专题报告,并上报至国务院。他提出开发陕南汉江流域建设大型火电基地的可行性建议,受聘担任韩城发电长总顾问和略阳发电厂顾问,参加了韩城发电厂和略阳发电厂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他长期坚持不懈地为新中国的电力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余热,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老有所为标兵”。
十酷暑吟诵创作讴歌和谐
钱家骧不仅是电力系统的专家和知名人士,还是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陕西诗词学会顾问、中国电力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电力诗词学会会长。多年来,他创作诗词作品千余首,许多作品发表或获奖,出版有个人诗集《平斋诗抄》和《清宵吟》。

(5、1988年,在加拿大考察高山微波站)
钱家骧家学渊源,自幼喜好诗词,但由于长期以来心系电力建设事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奔赴在电力第一线,无暇对诗词的创作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只偶尔为之。1996年,在其同窗好友、著名诗词家欧阳鹤的鼓励下,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诗词作品,并于1998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陕西电力诗词学会”。经过十余年来的辛苦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由成立初期的8人成为拥有11个基层分会、400多名会员的组织,在陕西省享有很高知名度,在全国电力系统也是排头兵。

(6、1981年,在意大利都灵市联合国培训中心)
他在情系电力建设事业和自己创作之余,带领广大诗词爱好者们坚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创作、采风、竞赛等活动,定期召开诗友联谊会,并坚持出版学会会员诗歌集《闪电集》。他常常亲自编排打印学会会刊文稿,经常给会员亲自授课,为陕西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了内涵。陕西电力诗词学会成立十余年来,在钱家骧的带领下创作了大量讴歌电力的优秀诗词作品,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诗歌节上,陕西省电力公司还被授予“全国诗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7、1981年,在意大利都灵市联合国培训中心参加能源学习班)

(8、1980,在北京学习法文)

(9、1988年,调离韩城发电厂)

(10、2007年,重返渭河发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