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工人就得做工,是农民就得种地,军人就得保家卫国;电站人不发电,拿我们做什么呢?”这些朴实的语言出自一群发电人之口。就是这群发电人,长年累月生活在四川洪雅山区的大山深处,他们与青山为伴,与鸟共唱,与风共舞,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亲情,甚至奉献了生命。在
如今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的大都市,又有几个人能耐得住寂寞,甘于这样无私奉献呢?
位于“秀甲天下”的峨眉山后山的石河电站,是国家电网四川眉山洪雅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离县城最偏远、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一个电站。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电站,却是洪雅公司发电任务完成最好、设备利用小时高的电站。为了万家灯火,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他们吃苦、熬夜、抢险,用热忱、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故事。
“瑞雪兆丰年”
2008年初那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灾,让身处大山里的石河电站感受了大自然的暴虐:大雪封山,生活车、转班车进不去,出不来。由于冰雪路滑,车辆即使套上防滑链也无法行进,大家只得肩挑背扛生产生活用品徒步几公里;生活用水管道冻裂,生活饮用水全靠大家到几里外的山溪里挑。许多同志的脸、手、脚都冻伤了,但他们相互鼓励:坚持、再坚持。遇到这样的困难,笔者问一个电站职工是怎么想的,你猜他怎么回答。他说,天再冷一点、雪再大一点就好了。我说,你搞笑喔,怎么可能呢?他认真的说:是真的。你想啊,石河电站是径流式电站,发电量全靠水。每年3-5月春旱特别严重,少得又少的一点渠水,还得兼顾农村春灌,简直就无法发电,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那能离得开电呢?所以现在的天越冷,雪才越积越厚,开春后大地回春,积雪融化,来水无论对春耕,还是对电站的发电出力,作用都十分明显,是真正意义上的“瑞雪兆丰年”啊。面对如此大的困难,电站全体职工硬是不等不靠,趁枯水期精心检修设备,以确保冰雪融化时,机器设备能以最佳状况发出最高效最优质的电能。
果然,这一年该站仅5000KW的装机,发电量达到了3452万KWH,创建站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雨夜挑灯作战
当人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此时电站为了多发电而挑灯夜战,却是家常便饭。因为深夜上游电站蓄水,水量小,生产生活用电在深夜却骤减,这时便是检修的最佳时间,少睡一点觉,又算得了什么呢?
今年6月6日凌晨2点,当人们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电站的机房里灯火通明,站长余军、生产副站长李军、生技组罗勤路还在研究直流系统故障抢修方案。当方案研究确定后,他们没有歇一口气立即投入抢修。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心工作,凌晨5点20分,在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抢修任务顺利完成。
7月16日,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这时已是凌晨1:50分,突然电话铃声大振,电话接不起来,室外有“叭叭”的剧烈放电声,值班人员立即对所有设备进行了检查,发现室外35KV石王线上的藕合电容器严重放电。值班人员立即向调度、站领导进行了汇报,对35KV石王线、双石线停电,随即组织人员赶到现场。这几天的雨水充沛,水流量大,电站满负荷生产,多停一分种就得少发一分种的电。做好安全措施后,站长余军亲自登上电杆处理故障, 5:49分,故障排除,线路恢复了送电。
这次冒雨抢修,让平时身体素质好的文卫东病倒了。平时,他在夜战、水中捞污时总是冲在最前面,身体不舒服也不当一回事,随便吃一点感冒药就没事了。但再好的身体也抗不住深山里连续几天雨夜的风寒,文卫东浑身无力,处于半昏迷状况。站领导闻知后,立即派车将他送到山下的县医院,确诊已引发脑炎,病情危急。洪雅公司领导得知后,立即将他转送到成都华西医院,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硬是把他从鬼门关上抢了回来。站领导身先士卒,职工奋不顾身,他们心中的目标只有一个:多发电。
“拼命三郎”雨中抢险
要多发电,水上的功夫必须做足。石河电站的引水入渠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之一,而每年在取水口的堵塞疏通工作中,更是要投入大量精力和人力。特别是从2008年至今,峨眉山七里坪发展旅游,在开发中的杂草树根直接冲到石河电站取水口低栏栅,对取水口造成经常性堵塞,疏通工作成了三天两头的事。
为了及时将堵塞疏通,抢险人员经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常常要推迟几个小时才能吃饭,有好几次,抢险人员从早晨干到晚上,实在饿了就啃上几个干馒头暂填一下肚子。
今年7月24日,雷电交加,陡降的倾盆大雨使石河电站的发电机开关跳闸。刚处理完跳闸事故,机组恢复发电,取水口又告急:低栏栅堵塞严重,进水量严重减少。
面对滔滔洪水,看着负荷却逐渐下降,要等到水退之后再疏通要等两天以后,多耽误一分钟多一分损失,两天下来至少是20万千瓦时的电量损失。没有动员,没有犹豫,大家坐上抢修车奔赴几里路外的取水口,疏通堵塞。
雷声响彻云雷,闪电刺破长空,大雨倾盆,车颠簸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向取水口艰难行进。
车行走了两公里,前面的垮塌却阻止了车的去路。抢险人员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迅速将公路疏通,车又继续行驶。
连续疏通了五次堵塞后,距取水口还有一公里多时,前面的垮塌让突击队的心沉到了底。完了,上面的整个山岩层都垮下了,靠仅有的突击队人员疏通是不可能的了。面对陡峭的山岩,不但车不能行,就连人也不能过。
突击队对四周地形进行了查看,只能迂回徒步翻越山岩。而翻越山岩的距离,要多出几倍的路,随车携带的工具却无法带过去,没有工具,疏通取水口低栏栅是无法完成的。
这时,一位老家就在取水口附近的突击队队员说,先想办法赶到,至于工具,我找家人、亲戚去想办法。
抢险队立即向山上攀行,由前面的人用手拔草,用刀开路。大家小心翼翼,相互搀扶提醒,防止挂伤,滑倒,垮塌和飞石。队员们边观察边前进,像猴一样,在山岩上跳动、沿树攀行。历经两个多小时,突击队员们浑身湿透,全身成了泥人,终于到达取水口。
抢险队在检查了取水口的低栏栅堵塞情况后,借来工具,用木板搭建了独木桥,系上安全绳索,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清理堵塞物。工具不够用,就用手,一点点将堵塞物从低栏栅处取出,手磨破了,大家就在嘴里吮吸一下来止痛。冷了,大家就互相鼓励、喊号子,咬着牙将堵塞物取出。
水道疏通了,发电机又欢快的唱起来了!
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为了万家灯火,为了经济发展,他们在深山里默默奉献,他们有大山般的意志,耐苦、耐寒,无私奉献,他们是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电力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