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院校新闻 >> 正文

智能机器人未来会不会反仆为主?
转自: 时间:2009年08月11日09:03

   《纽约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援引科学家的观点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威胁表示担忧—— 

    7月25日,《纽约时报》科学版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家担忧机器将超越人类智慧》的文章,援引部分科学家的观点称,人工智能的继续发展可能会超出人类的控制。“现在的‘仆人’或许变成未来的主人。” 

    科幻作品曾赋予人工智能的未来无限可能。《科学怪人》中的“弗兰肯斯坦”会不会成为现实?这不仅是很多人的忧虑和疑问,也是学界一直争论的话题。 

    所谓人工智能,是由人来给定问题、相关知识和目标,由机器自主寻求解决方式,即机器通过自我学习、实现人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 

    “比人厉害的人工智能机器,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科学上,都是无法实现的。”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说,目前,国际上人工智能的研究思路主要有四个,即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和机制模拟。但每种研究方式都不可能制造出人们所担心的“无限强大的智能机器人”。 

    “结构模拟的方式仿造人类大脑的结构,即使人类能够仿造出由数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的人脑结构,但是人脑如何工作的学习机制还是不能为人类探究清楚。而功能模拟的实现过程需要为智能机器中输入足够的知识,这也就决定了功能模拟面临着知识无限发展、无法做到同步的瓶颈。行为模拟实现的只是浅层智能。”钟义信说。 

    而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本质的研究方式——机制模拟,也受困于对创造性思维机制无法探究清楚的终极困境。 

    “‘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过程至今也不为人知,而且也不可能被人类彻底探究清楚。”钟义信认为,人们只能无限逼近对创造性思维本质的探究,但是无法完全了解清楚。人工智能所实现的功能和行为都是来自人的设置和规定,它本身不会具有创造性思维。 

    “不能自主定义问题、不能自主设定目标,无法表现创造性思维,”钟义信说,“所以,对人工智能不必杞人忧天。” 

    但也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渐渐呈现出“智能科学”的新方向,即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研究的交叉学科。 

    “人的智能与机器结合,要发展出超越人类的智能机器人不是没有可能。”致力于“智能科学”研究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史忠植认为,诸如将芯片植入人脑,由脑电波控制的方式可以将人脑的高智能与计算机的高性能结合。按照这种思路和方式,未来人机结合的智能机器人要超越人类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智能科学的发展目前还非常初级。“它的发展受制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如脑科学、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等等,这些学科的研究目前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史忠植说,人们所忧虑的情况都是猜测,现实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忧虑、恐惧的阶段。 

    无论何种发展思路和前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都是为人类造福。“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技术产生怎样的作用,决定者还是人。”钟义信说,“发展人工智能的科学伦理问题可以探讨,但不是现实紧迫的。目前,人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发展人工智能而不是限制。因为这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是未来信息科技最精彩的部分。”

(编辑:龚建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