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晚,在西潼高速渭南市西入口处的“18°酒吧”门前,流行乐坛如日中天的“黑撒乐队”为当地人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极高的精神享受,这也是“黑撒乐队”首次在渭南进行的演出。《中国广播报》头版头条用大幅照片图文并茂的报道了此次盛况活动,渭南交通音乐台现场直播了这一盛况,当地其他媒体的记者们也纷纷前来助阵,而这些都缘自那个网名叫“西岳小子”的陕西省电力公司渭南供电局员工常征。
 常征小档案:男,1978年6月23日出生,汉族,预备党员。1997年毕业于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发电专业,被分配到陕西省电力公司渭南供电局变电运行处高压实验班工作,2000年调到该局新闻中心工作至今。后毕业于北京广播电影学院西安《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大专学历。现为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被陕西电信评为“2003年陕西十大网络英雄”之一,《渭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渭南人民广播电台听评员,和朋友创建了渭南第一个摄影沙龙。
 求学期间 一个爱好颇多的“坏”小子
在很小的时候,常征一直比较喜欢画画,这种喜欢有别于许多小孩子大都喜欢的那种涂鸦,因为见过他画的人都评价说“画得还不错!”他画素描画速写画钢笔画,在一切可以找到的纸上,课本和作业本上自然都曾留下过不少他的画作。他还尝试画过一些烙铁画。后来,受他家对面一位搞家电维修邻居的影响,渐渐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家长给他买早餐的钱偷偷积攒着省下来,去地摊上买二手的无线电书籍,虽然许多内容他都看不懂,但并不妨碍这个爱好的进一步发展。在家做作业时,他常常面前摆放着书本和作业,手却在桌下偷偷制作小东西、搞小发明,有时甚至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在西安电校上学时,《电网》课班上其他同学都过了,惟他一人不及格,只因他在课堂上貌似认真听课,实际上却是在偷偷锯东西,而且还是学校的公物——一块旧床板,那是他在赶做的一个音箱所必需的材料。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补考往往是一不小心的意外之事,对他则似乎是一种常态。当然他也有学得比较好的课程,比如《制图》、《高压》、《电子》等。他还曾替老师给同学们讲过《电子》课,甚至受邀去帮高年级的学哥学姐们去调试他们制作的电视机等。
他最初的那些小制作往往做一个被家长或老师毁一个,毁一个他又接着再做。他设计的“一次性纸杯”和“一次性注射器”是真正意义上的用一次就彻底报废,无法再二次使用;他设计的“点读机”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但与现在市场上普遍推广的那种“点读机”功效却完全一样。上初中时,他的发明就已经获得渭南市发明的一等奖;十多年前,他就已经设计出了“会飞的自行车”、“电动滑板”等,但身为学生的他,因“昂贵”的专利申请费用和较为繁琐的手续,他的发明大多只停留在“发明”这个阶段,并未被进一步推广或投放市场。
常征的爱好还远不止这些,在电校时,他还是校乐队里一名优秀的萨克斯手。还参加过西安广播电台组织的一次“音乐发烧友音箱制作大赛”,每周末都坚持去听课,和那些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交流学习,虽然最终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但他却从中学到许多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东西。他还是学校一位摄影老师的关门徒弟,从老师那里学到暗室冲洗等许多摄影技术,他常常自费买来胶卷给同学们拍照,又自己在暗室冲洗放大。还和老师一起办过摄影展览,在校园里引起不小的轰动。他自己找材料制作成简易音响,挂在教室黑板两边供全班同学欣赏音乐,却只可以放自己喜欢的摇滚乐磁带。除了完成学业,他每周一三五的课余时间学摄影,周二和周四进行乐队的训练,其余时间捣鼓无线电、画画和其他小发明。可是不论他在哪方面做得有多么出色,却似乎一直是家长和许多老师眼中的“坏”小子,好在常征并不在乎这些。
工作岗位 一个学以致用的好员工
1997年7月,常征毕业后被分配到渭南供电局变电运行处高压试验班工作。他很快就把学校时学到的东西和自己以前搞得小革新小发明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自从他到了高压试验班后,班上的高压试验器、恒流源等都由他来负责维修或制作。由于他的动手能力较强、技术娴熟,学起来更容易一些,短短一个月时间他就把《高压规程》全部熟烂于心,几乎能倒背如流,很快就得到各个层面的认可和肯定。一年后,常征如期顺利转正。又在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被很快提拔为班组技术员。后来,即便他到新闻中心工作以后,试验班的设备有时坏了,大家还是会习惯性地想起他,他也很乐意再回去帮他们维修。因为有些时候很紧急的电力设备维修,若叫厂家来修不但时间上可能会延误,而且往往需要不菲的一笔费用;而叫常征来维修,一则不需要任何费用,二则只要邀请他大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次维修彻底,且不会留任何“尾巴”。
常征在高压试验班时,一次,某单位渭南局搞系统测试,领导安排他去参与测试。在和对方技术人员的交流中,他觉得他们对有些技术的运用有些过于死板,不够灵活,甚至可能有误,但技术人员并未给他看所谓关键性的公式。于是,常征自己查资料找数据,经过计算认为确实有差错,但那些有着更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并不相信他的任何建议,只是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他们的总工,事实是这些技术人员对计算公式的理解不够,幸亏常征及时提出异议,否则既耽误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
2000年,因为单位“创一流”工作的需要,他被调到新闻中心工作,他又把自己的工作和对无线电的爱好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快就掌握了刚刚更新的电视新闻拍摄和编辑系统的全部技术。那段时间,他把自己的一套旅行被褥全部搬到办公室,白天工作,晚上钻研学习,困了就铺开被褥躺一会儿,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对业务十分精通熟练,迅速从一名班组技术员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在企业电视新闻宣传领域,常征很快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奖项:近20部专题片、宣传片和新闻短片获得陕西省电力公司专题片、宣传片评比的一、二、三等奖,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电力系统优秀通讯员;摄制的“电力安全广而告之”获省电力公司系统2002年度电视片评比特别奖,并作为公益广告连续在“国电动态”杂志上使用一年之久;为西安灞桥热电厂摄制的《安全生产排头兵》专题片于2002年2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正式出版;拍摄制作的音乐MTV《懂你》获得2003年省电力公司系统电视片评比特别奖……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渗透着常征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倾注了一名爱岗敬业的电力员工对工作的深深的情和爱。
组织沙龙 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
如果说画画和折腾无线电是一个人的事,那么搞乐队却是一个群体的事。于是,在校乐队的那几年学习和锻炼,对于常征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他此前并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也不是一个太爱与人交往的人,甚至或多或少地有些封闭。可是后来的他不但变得开朗健谈,而且胆子也慢慢变得大了起来,许多以前闻也未闻的事他都敢去进行尝试,而且一件件都还做得不错,也渐渐得到一些方面的认可。他工作不久就受聘成为渭南广播电视报做兼职记者,现在仍然是该报的兼职记者;因为在学校时取得的成绩,他很快就被批准加入渭南市摄影家协会;在网吧还没有遍地开花的时候,他已经在渭南市开办了一家网吧;并开始学做网站,成立了“西岳网络公司”,还代理过远程教育;他还经营并销售电脑及其配件……
后来,他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外地的摄影爱好者,渐渐萌生了组织一个摄影群体的想法。2005年,常征发起成立了一家摄影俱乐部,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同名摄影论坛,后来几易其名,确定为“西岳印像”。当年年底,俱乐部的会员们就进行了第一次聚会。摄影论坛一度越做越好,仅半年时间注册的摄影人就突破了500名,他们经常开展活动,从网上到网下,从摄影沙龙到摄影论坛,常征的摄影事业搞得红红火火,聚在他身边的摄影人也越来越多。在论坛的鼎盛时期,他还收购了陕西咸阳的一家摄影网站。2006年,常征和周围的几个影友不满足于只是“网上谈摄影”,他想成立一个实体性质的摄影沙龙。于是,他们在一番考察之后,选定在渭南市政府小区的步行街上成立了“18°摄影沙龙”,当地仅此一家,在陕西全省其他地方也并不多。成立当天,时任渭南市副市长的资深影友史新民也兴致勃勃地亲自开车前来剪彩,全省各地的影友来了有一百多人,把上下两层共二百多平米的地方挤得水泄不通,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数码摄影器材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现今,爱好摄影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简单事,而摄影圈中单枪匹马专注于个人创作的也比比皆是,摄影协会一类的组织也很多,但是能把摄影这项业余爱好做到常征这个程度的却着实不多。 两年多来,“摄影沙龙”在广大影友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增无减,在社会上和摄影圈中也已经享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但由于经营成本相对较大,一直在常征的兴趣和爱好支撑下运作。他再三考虑后,决定在渭南市开发区、西潼高速渭南市西入口处开设了一家在当地较为高端的“18°酒吧”,是由一家房地产公司闲置的售楼部改装而成。这个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的纯酒吧,从4月中旬开始试营业,7月18日正式营业,经营收入将全部用于 “18°摄影沙龙”。虽然常征现在已经很少做音乐,也只是偶尔才拿起画笔,小发明也做得不是很多,但这些爱好对于他的摄影事业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和促进,他的摄影沙龙和酒吧装修全都融入了自己的设计理念,“黑撒乐队”的豪爽和耿直也正是常征一直追求的做人信念和喜欢的音乐风格……
于工作,常征一直十分认真又敬业爱岗,不断创新和向前推进,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口碑;于爱好,他一直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人;于生活,他乐观豁达,追求健康又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精彩而又极有品位。在许多老师眼中,他似乎一直是一个“坏”学生,却又和真正意义上的“坏”学生相去甚远;但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眼中,他却一定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优秀电力员工;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热心够义气又值得信赖的朋友;而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以满腔热忱快乐工作和生活的普通人。
(编辑:银红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