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感言:我的一切是父母给的,也是国家给的,所以我应该感谢父母,感谢国家!
1994 年6 月,于海志凭着一篇论文和一双巧手来到鲅鱼圈,在评委的赞扬声中顺利入职华能营口电厂。他先后担任程控保护班长、热控专业专工、副主任、脱硫部主任,曾荣获营口市劳模、东北电力系统劳模和华能集团劳模。
2009 年4 月,于海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喜讯传来,全厂一致首肯:他,当之无愧!
难题克星
1995 年一期机组开始调试时,1 号机组电动机控制联锁中心调试是关键环节,而当时生产人员正处于培训阶段,尚未介入生产。仓促之下,于海志受命担任调试技术负责人,同时还承担了板件领取、运输、发放等工作。炎热的夏天,他默默地穿梭在施工单位库房和现场机柜之间,80多个机柜,140 多箱各类板件都要经过他那目光的“扫描”,再运到调试现场发放。随着调试的进行,俄供设备的设计问题、图纸问题日益突出。要知道,在前苏联解体初期的混乱状态下,就连俄方专家也是无可奈何,现场气氛十分紧张。怎么办?等是等不来的,靠也是靠不来的,只有自己救自己!于是,他和同伴们便着手对设计中的缺陷逐项进行完善、更改,使之发挥预定的功能。由于他是技术负责人,当时规定各调试组发现问题都必须向他反映。凭着深厚的电子技术基础和一股钻劲儿拼劲儿,于海志那里成了“问事处”。他解决的问题既快又不留隐患,而且从来没有损坏设备。为保工期,调试队员每隔一天要加一个班,而于海志是几乎天天都要干到晚上10 点多钟,即使回家也闲不着,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大家看他累了,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憨厚地一笑:“我不累”。经过不懈努力,于海志和他的伙伴们终于攻克技术难关,确保了机组按时试运,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嘉奖。
一段时间,1 号机组多次因汽泵保护柜误动而导致机组解列,驻厂的俄罗斯专家也束手无策。于海志经过潜心研究,冒着失败风险毅然采用了工控机对原控制机柜进行改造,从回路设计到端子配线,从信号转换到编制程序他都是亲自动手,最后控制系统嵌入了一个先进的“补丁”,终于在最短的时间解决了这个老大难。
身先士卒
此后的几年里,他担任了检修部主管热控的副主任,为稳定一期工程,尤其是为二期工程的建设和调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时一期发电任务繁重,二期投产在即,发电、调试两头忙。2007 年一期机组发电46 亿千瓦时,现场的活是又紧又多,一年缺陷竟达1600 多。为了彻底解决当时电除尘堵灰频繁的故障,于海志经常彻夜盯在现场,中间让同伴轮换配合他,烘烤设备,查信号、查系统,分析控制程序,吃饭和睡觉都没了定点。 2007 年底,他被任命为新组建的脱硫部主任。当时机组刚投产,脱硫部条件比较艰苦,设备故障频发,但只要设备一出现问题,于海志总是第一时间冲锋在前。在他的带领下,当年消除了脱硫设备上百个故障点。经过一年多的治理,目前全厂除灰和脱硫系统运行稳定,受到省市环保部门的好评。
管理有方
实在说,于海志刚开始担任领导时管理并不那么在行,但他像善于学习技术一样,同样善于学习管理,很快就得心应手。 成立脱硫部之初,面对全新的系统和员工,于海志带头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白天处理生产现场的各种故障,晚上编写制度和规程,很快就完善了部门基础管理。同时,他根据现有员工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了周密的安全技术培训计划,采用骨干力量传帮带,集中讲课,现场实地讲解等方式,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了迅速提升。于海志安全管理严格细致,不仅会上布置,更重现场检查。对于不安全事件,他不仅严格考核处罚,而且每次都会与当事人谈话,在思想上搞通,切实避免重复发生,使脱硫部的安全工作始终保持良好。为了尽快解决设备存在的诸多问题,他积极倡导员工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广益,探讨解决途径。他带领技术人员将设备问题按轻重缓急、解决条件的成熟程度、以及落实的难易进行分类,做到心中有数,抓住重点,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同时还大力提倡技术革新,全力支持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的各种合理化建议,仅一年内就实施了大小改造20余项,使系统动态缺陷由300多项逐渐降至4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