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人力资源 >> 政策法规 >> 正文

统计局长脸红说明了什么
转自: 时间:2009年08月26日08:42

   据《扬子晚报》报道,8月2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上针对“工资被增长”之说让自己觉得“会脸红”。他还坦言,现有的工资统计覆盖范围确实窄了。

  直言

  “被作为”远胜“不作为”

  如果是工资的统计覆盖过窄造成了“被增长”,那么统计局长的“被脸红”,则是因公众的质疑和统计部门公信力下降造成的。按理说,国家级别的统计单位,权威性与准确性是其“安身立命之基”。而统计局信任危机的发生,正是因为公布的数据与老百姓实际生活差距甚大,其准确性由此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在承认数据差距后,统计局表示“真的正在研究”公众提出的意见。统计局的表态,虽然有着“被作为”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其弥补自己的信任危机,做出进一步的改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其实可以想见,统计局局长自有自己的一番苦衷,但是由“被脸红”所倒逼出的“被作为”远胜过“不作为”。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真切地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实况,才能使中央的政策更有针对性,而老百姓也会从中央的政策中获得实惠。

  感言

  从“丑闻”到“脸红”,是一种进步

  实际上,统计数据与政府、经济、社会的发展绩效直接相关,与老百姓实际的生活水平紧密相连。在某种意义上讲,统计数据的不真实,不仅是统计技术与制度的问题,因为数据的背后代表着诸多的利益链条,而如果这些利益链条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治理,即使再多的“会脸红”,也只是停留在自我谴责的层面上。

  其实,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武汉市长一句“这是政府的丑闻”,让公众看到了政府的勇于承担责任;而如今,马局长一句“自己觉得会脸红”,让老百姓看到了官员的坦诚。从“丑闻”到“脸红”,这是一种政治的进步。而在反省的基础上,仍需要凝聚治理的决心,完善审计与监督的机制。

  建言

  要知耻而后勇

  “被增长”一词的流行,刺痛统计局的高层,让其“脸红”。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过多强调“客观”,更没有矢口否认。“脸红”,便是感觉内疚与惭愧,而恰恰这样的“耻感”是官员所应具备。

  在问责制度下,经常有官员对民众说“对不起”,但不排除有的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与问责的要求,成为一句“套话”。真正发自内心的耻感,应该成为官员的一种品质。耻感素质的终极目的是“知耻而后勇”,要在完善统计制度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也许,知耻之后的“勇”,会让“被时代”有所清醒,有所改变。


(编辑:龚建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