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中国发电企业做强之路还很长
转自: 时间:2009年08月05日08:34

高负债 低赢利
——中国发电企业做强之路还很长

本网记者 蒋学林 报道 


   7月15日~16日,大唐集团召开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暨实现全年“三大目标”再动员会议,再次强调了今年冲刺世界500强的目标。此前,美国《财富》杂志7月8日公布最新世界500强,中国内地34家企业榜上有名,华能集团成为首次进入此榜单的中国发电企业,位列第425位。此外,华电集团、国电集团等也都提出了进入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
  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大唐、华电、国电上榜也是可以预期的。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力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是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壮大的反映。不过,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电力企业规模扩张较快,而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却很慢,甚至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而下降。由此看来,做强中国电力企业之路还十分漫长。 


规模效益不同步


     此次《财富》世界500强的门槛为年营业收入达185.723亿美元,较10年前的95.64亿美元提高了将近1倍,华能集团以2008年营业收入217.7亿美元上榜。但事实上,以华能集团为首的五大发电集团2008年都是亏损经营,累计亏损约325亿元人民币,扣除水电及其他产业赢利,燃煤火电亏损达400多亿元。这一年,中国全电力行业严重亏损,尤其是火电企业。
  尽管此前几年电力企业都以规模效益同步增长为荣———2007年,华能集团实现利润103.2亿元,同比增长7.3%,是2002年49亿元的2.1倍,年均增长16.1%;大唐集团完成利润总额75.51亿元,同比增长36.12%;华电集团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36%;国电集团实现利润总额47.5亿元,同比增长15.1%;中电投集团实现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15%。但是2008年,形势急转直下,从数据观察一目了然,规模和效益的不同步现象十分严重。据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燃料价格猛涨、电力价格被“管死”而形成能源价格“堰塞湖”以及电力需求大幅度下降等来自电力行业外部的因素。
  今年上半年,在外部环境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除个别资产优良的电力企业外,大部分电力企业依然亏损严重。五大发电集团今年利润方面的目标是扭转亏损局面,今年上半年,华能、大唐、国电提前实现整体扭亏,华电、中电投依然处于亏损中。 


高负债的沉重压力


    据中电联发布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电力基本建设投资5677.27亿元,其中电源投资32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0.97%;2008年,全国全年共完成电力建设投资6302亿元,其中电源投资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5.61%。近几年,巨大的电力投资规模成为资产负债率升高的重要推手。此外,据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分析,资本市场不完善、项目融资渠道没有建立也是催升负债率的重要原因。
  今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发布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赴五大发电集团调研的消息。其中提到,五大发电集团负债率均超过80%。
  据分析,资产负债率临界点的理论数据为50%,高于50%危险系数就比较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风险越高,会导致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剧,甚至造成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
  不过,中国电力企业有其特殊情况。英国BP集团北京分公司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张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企很难说有倒闭的风险,银行借钱给国企的风险系数很小,贷款利率也不能反映出其负债率。”
  尽管情况特殊,但各电力企业对高资产负债率还是感到了巨大压力。一家央企负责人曾分析:“资产负债率偏高既是企业快速发展时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电力企业发展的特点。在经营情况正常的情况下,其风险容易得到控制,但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在企业赢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高负债率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和社会形象,会给生产经营带来很多风险。”各企业纷纷提出控制负债率,有的企业明确提出要降低负债率。比如华电集团,提出今年将“大力推进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融资,优化股本结构,逐步降低负债率”。 


  企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把华能集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这是华能集团在3月10日启动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企业战略定位形成的共识。其此前的提法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这是首次将战略方向标榜为“综合能源集团”。在华能集团之前,华电、国电、中电投等已经明确由单一发电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变的要求。
  事实上,各电力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变的行动来得更早。中央五大发电集团很早就开始谋划进入上游的煤炭领域,以应对燃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不利局面。今年3月,随着国资委宣布增加“与电力相关的煤炭资源开发生产”为大唐集团主业,五大集团全部拥有了这项主营业务。今年上半年,华能、中电投分别实现煤炭产量1235.8万吨和1879万吨,同比增长29.1%和18%。
  从各企业的实践和目标看,进入电力外领域是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型的重要内涵,但电源结构的调整意义也同样重要。当前,对于发电企业掀起的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型热潮,有关专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但都认为可以理解。
  “从经济学角度讲,不应该是一个趋势。”张驰说,进入新的投资领域,需要较多进入成本,存在行业风险。电力企业在发电领域是行家,但在煤炭生产上则未必。从竞争角度讲,煤企生产煤炭的效率会比电力企业高,在竞争中会把电力企业挤出去。不过,他同时也表示,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像煤炭与电力又政治又经济的关系,可能会促使一些企业去做上下游一体化的动作”。
“对电力企业来说,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变是必须的。”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表示。 


做强做大的外部环境


    张驰认为,企业更侧重于效益还是侧重于规模,跟整个经济运营环境和激励机制有关。如果是竞争性环境,经营规模很大而利润率很低并非好事,企业就不会仅仅关注规模。但如果有其他激励机制的考虑,可能投资就从规模上考虑,不太重视利润率。
  事实上,中国电力企业做强还是做大问题的症结在于机制体制。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掀起了央企重组热潮。最近随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央企业调整为136家,较当初196家减少60家。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缩减至80~100家,今后两年还会有数10家央企进行重组。此前国资委表示,央企排名首要依据是“强”,而不是“大”。中国发电企业也非常重视“做强”,但在目前的机制体制下,难免陷入尴尬,因为“做强”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单是煤、电市场化改革不同步就能将以火电为主的电力企业折腾得很厉害。
    分析人士认为,在目前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发电企业即使争得国内最强,也很难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是企业能办到的。做强中国电力企业,企业自身的努力不可或缺,但外部环境的形成或许更为重要。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