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旭
一 我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记事起家里就陆续增加了很多家用电器。从一开始的新奇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我渐渐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父亲的工作更是常和电打交道。家用电器有点什么故障,谁家的电视坏掉了,都是请父亲来解决的。少年时期对父亲的崇拜,再加上本身对电的兴趣使我很快便记住了父亲有意无意间教给我的一些电气知识。 仗着这些电气知识,我在小伙伴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每当小伙伴们用崇拜的眼光听我侃侃而谈时,我小小的虚荣心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仿佛我知道的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知识。为了这份崇拜,我更加努力的学习电气知识,甚至动手去探寻电的秘密——有事没事总是用几节电池、几根导线,再加上一些小电气元件玩得不亦乐乎。所谓的电气元件,通常是从电筒里缷下来的小电珠,很难才能得到的一个从破废的录音机或剃须刀里拆下来的电动机,等等。在经常组建各种电路的过程中,我逐渐懂得了电能越大、电灯越亮、电动机转得越快的道理。有一天,我用四处搜寻到的来之不易材料做了一个螺旋桨,可我不满足于几节电池带来的那一点点低微的转速,我想让它转得更快,最好能飞起来。于是想起父亲说过的,插座里的电是220V的,我一算,比一节电池的电能要大近146倍,肯定足以让我的螺旋桨飞起来。想到就做。我找来一个插头,用导线把它和电动机连在了一起,然后我把螺旋桨和电机连在了一起,摆好了方向,使它能向着天上飞后,就迫不及待的插上了插头。紧接着,我感觉眼前骤然间一暗,又恢复了光明,而电机上似乎有一道电光闪过,然后就闻到了一股糊味。我当时就愣住了,正在想这是怎么回事时,父亲发现不对,满屋检查后发现了正在发呆的我,马上就过来问我是怎么回事。待我将经过告诉父亲后,父亲告诉我:电器元件都有它自已能够承受的电压,叫额定电压,一旦超过了,电器元件就会烧毁。我这才恍然大悟,连忙记下了父亲教我的这个新知识。 二 时光飞逝,转眼我上了初中。学习的压力变大,父母不再允许我随意出去戏玩,于是我就在家里闷头苦学。但少年贪玩的习性,使我总是想方法找些乐子。一天我又一如既往的望着窗外发呆时,纱窗上趴着的甲虫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看它身上数量众多的黑点,就知道它并非益虫的七星瓢虫。正在无聊的我大喜过望。如何处死它呢?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现在的我早已非吴下阿蒙,在父亲那儿学到的知识和物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让我给这只可怜的虫子准备了一个可怕的刑法——电刑。我迅速找来一个插头,两根导线,连接好后将插头送入插座,把一头轻轻挂在纱窗的一角,另一头我拿在了手上,缓缓的向那只仍然迷惘的虫子触了过去。随着弧光一闪,一阵轻烟过后,纱窗上只剩下一个虫子的印记说明这只虫子曾经的存在。我一阵兴奋,拿着这根电线又向下一只虫子移去…… 好景不长,很快父亲就发现了我的异样。在了解了我的所做所为后,父亲大怒,一方面是气愤我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是担心我的安全,害怕我不小心触电。我只好放弃了这个自己发明的“游戏”,心中却更向往与电有关的有趣知识了。 三 再接下来就是我毕业并且参加工作了。虽然在电厂上班,但是我的专业和电的关系并不算大,除了和电气专业的同事交流时道听途说时记下了一点点电气知识外,也就是复习安规时记得一些了。正因为和电接触的少,所以对这些电气安全知识并不是很用心,也没觉得从小就给我带来乐趣的电有什么危险。但是,很快,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结婚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一次在岳父家吃饭,岳父说起卧室里的顶灯坏了。作为女婿的我听了,当仁不让的要为岳父排忧解难。我找来了一个新灯管,换了上去,发现灯依然不亮,于是就判断是镇流器的问题。我把开关关了,手脚麻利的把灯上的镇流器拆了下来,然后出门去买了一个新的来。正当我把新的镇流器换好,又把灯管装上的一刹那,灯管一闪,亮了!我吓了一跳,顿时,一阵冷汗从背后涌出。我回想起在安装镇流器的过程中,我的手不断的在墙体伸出的两根线上碰触,若不是我在拆下镇流器时鬼使神差的用绝缘胶带缠住了这两根线,只怕当时就会触电了!虽说不一定致命,但是至少会从梯子上摔下来,受些皮肉之苦,也会给岳父岳母留下一个毛毛燥燥办事不稳的印象。回想一下,当时缠那两根线,并没有别的想法,只是觉得应该要包住。这或许就是平时不断的学习那些安规带给我的好处吧。虽然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安规里这些条款要这么规定,也没有认真地去记,但就是无意中记下的那么一点,下意识的用了,却救了我一命。从那以后,我才真正认识到电的危险和它带来的好处是同时存在的,万不可麻痹大意。而在今后再学习安全知识时,我也就更努力更上心的去记、去理解了。 电,伴随着我成长,带给了我们丰富的生活享受,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它的危险性,只有牢记安规里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使用电,享受电带给我们的一切。
(编辑:龚建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