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才之匮乏从各大网站上的密密麻麻的豆腐块足可窥一斑,细心观察,我们可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有不少企业诚聘职位一挂就是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原因很简单:招不到合适的人。什么是合适?换句话说,招聘条件是什么?招聘条件很好写,更可笑的是,有些企业招聘条件是一模一样,一字未改,是巧合抑或是出自一人之手?天下文章一大抄,连用人的条件也抄起来了,人家做半导体的,招工程师要求物理学专业,你做家俱的,就改改吧,不要照抄也写成物理专业,我不是在危言耸听,而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不信,你大可登上国内几个知名招聘网站上去浏览一番,定有收获
请人才的周期长,本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不良做法亦有可圈可点之处,我招的人一定要十全十美,只要一眼瞧见,感觉“顺眼”即是信任。其实,信任本身有时就是一种滑稽的好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按照最时髦的话来讲,那就是德才兼备,是啊,谁不想这样啊,但有个伟人也说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非得要等到天塌下来才行,人才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顺自然,笔者认为,在请人才时要遵从以下原则:
一. 学会舍得,成就伟业
大清中兴之砥柱曾氏对人才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精辟地指明了德与才的关系,在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时,作为企业主要有所“舍得”,顾名思义,只有学会舍才能有得,写至此,笔者不由记起曾读过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桓公,宁戚是卫国人,原在刘国车下放牛之时,一边扣着牛角,一边放声歌唱,悠然自乐。刘桓公看后,大觉惊异,就准备把他任以为官,但大臣们都说:“卫国离齐不远,可派人去调查,如果真有才能,用以为官也为时不晚。”齐桓公说:“前去调查后,必定会人说出他的一些小毛病来,如果以此就抛弃他,这就是当今其所以失掉天下之士的原因所在。”于是便在当晚,举着火把,把宁戚任为上卿,后又被齐桓公任为国相。古人尚能如此,何况后子。从新闻媒体报道来观,当今也不断上演类似埸面,“牛人”唐俊加盟新华都被炒得沸沸扬扬,新华都的老板亦有齐桓公风格,聘人要用智,智生识,识生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二.诚心为上,终成佳话
我们知道,人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作为请才的一方不仅要有耐心,还有有着一颗虔诚之心。一流人才是指那些不仅懂得科技、精通产业、经验丰富、学历显赫,而他们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是用心探索公司上下的人性面,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笔者有个观点,一流人才不是一招即来的,因为他们工作到一定阶段,“钱”已不是最主要的,能否与企业主亲密合作是衡量是否获得这份工作OFFER的唯一标准。
郑子阳请列子的故事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列子穷困,面容有饥色。有人对郑子阳(郑国的相国)说:“列子是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国内而穷困,您难道不重视士人吗?”郑子阳即派官吏送去粮食。列子见到派来的使者,再三辞谢而不接受。使者走后,列子走进屋里,妻子望着也伤心地说:“我听说做有道之人的妻子,都能悠闲快乐。现在饥寒交迫,相国关心你而派人送来粮食,而你却不接受,岂不是命中注定的吗?”列子笑着说:“相国并不是自己了解我。他是听了别人的话而送给我粮食,那他将来也会听别人的话而怪罪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最终,人民果然造反而杀了子阳。
请人要有诚心,在这一点上,刘备做得最好,他可三顾茅庐请诸葛,也会斩林望许庶,最终成帝业,没有诚心请来人才也是昙花一现,因为大家没能真正了解对方时,就不会有信任而只会设提防。
三. 突破狭隘,胆略出世
用人时最忌使用“狭隘”的观点,处处设防,不给予授权。作为企业的最高长官,主要
职责是管理好企业的发展,然而恰恰不少的企业主请来了人才后,不是“用”,而是挂起来,不管提出什么规划,什么问题,都是一味地不批不回复,让你猜让你等,中国的词汇量丰富得很,“不合企业的发展现状”,“这不是问题”,“发还重新修改”等,假以时日,突然发个邮件或打个电话,为什么没见你有什么动静啊,工作要好好做嘛,不能拖,要为我多挣些钱?这个计划制定的没有原则!作为昔日重金请来的人才无所适从,这时企业主便会“趁机”宣布,“根据企业现状,我决定再出山,重执牛耳。。。。。。”企业于是又进入了恶性循环,反正人才多,再请,反正我有钱,国内请不到国外请。雄心漫道人才杳无烟,但还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地埋怨,“为什么中国的人才这么少呢”?想想周文王抬架请姜太公的典故,至今是那么的令人回味无穷。
孔明深深知道魏延的才能,但也知道他的才能足以使其不甘心居于他人之下,这未免考
虑得有些过多,预防得太紧,控制得太严。宁愿他有多余之才,而不想对他人尽其用。孔明拒绝听从魏延北出子午、进入关中的建议,就是因为他的狭隘认识束缚了他的胆略的结果。这不由得使笔者感叹,胆略是很难说明的一个问题。
以上笔者仅谈了用人的原则,接下来希望花些笔墨谈谈胆略的事宜,胆略是一种机智,胆略是一种胸怀,胆略是大志的体现。
胆略反映了一种修养,不婆婆妈妈,认准事情,永往直前,既使错了,还可以有改正的机会,笔者有幸遇到过这样一位CEO,他认为,人才很多,他面试人才时很激动,不一会就录用了十多个人,一起参加招聘会的其他同事很惊讶CEO的行为,你这是在招人才吗?怎的没问两句话就录用了?CEO没作过多解释,仅说,人人是人才。今天想来,胸怀大略和站高望远或许可能阐释这个CEO的所为吧,过后的事实也证明,当初录用的不少人才至今还伴随CEO周围,成为了其得力助手;无独有偶,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王登(宋大将)在任中牟县令时,曾向襄王推荐了一位士人说:“这是中章的一名胥吏。”襄王便把这位士人任为中大夫。相府的人对襄王说:“相公对此人的才能只是耳闻,并未亲眼见到,现在就任为中大夫,这是否有些太轻率了吧!”襄王说:“我将此人召来而加以任用,既是耳闻又是眼见,我对他任用以后,也可耳闻,又可眼见。这样,耳闻、眼见就会永远继续下去。”细细品味,襄王与文中的这个CEO做法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两人有一样的机智。
写至此,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每个都认为自己是伯乐,而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先生是否亦要调整论断呢?
马仅是世间一个物种,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相摩,发怒时转身相踢。马所知道的只不过如此。等到给马加上了车衡颈轭等,马就懂得不服驾驭,诡诈地吐掉嚼子等反抗行为。作为相中千里马的伯乐要有胸怀和大略方可能与千里马同枕共眠,否则,同床异梦之日就会天天。
换言之,只有懂得人才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将人才身上拥有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只有握“道”之人才会真正明白“在柴薪附近点火,势必要引发火灾;人沉溺水中,才呼船相救,悔之晚矣”内涵真正所在,愿所有人都掌握人才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