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唐马鞍山第三发电厂筹建处主任李端祥
王松枝
前言:大唐马鞍山第三发电厂筹建处一期工程两台66万千瓦机组于2008年底相继投产,创下了66万千瓦“双机双投全国最短安装工期”、实现“零安全事故”、质量优良、造价同类较低的骄人业绩。因此,大唐集团公司授予该公司“2008年度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先进集体”殊荣和“2008年度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作为一名新建电厂的主要领导,大唐马鞍山第三发电厂筹建处主任李端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他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现场度过。作为一名电力工程建设的“领头羊”,他团结和带领全体职工吃苦奉献,顽强拼搏,科学地处理好电厂基建期各种复杂的问题和予盾,较好地协调了设备供应迟、外围施工难等不利基建环境的制约,克服了人手少、资金缺、基础条件差等困难,创造了全国同类型火电机组建设“双机双投全国第一速度”的新纪录,建成了一座安装质量优良、工程建设安全、单位造价较低的现代化百万千瓦大型发电厂,同步完成了新建大型发电企业的建章立制和管理运作,实现了项目的提前投产发电、创造社会效益。
人物题记:他,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仍然以超乎寻常的饱满热情投身大唐火电项目建设;他,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仍然率领将士们努力甩掉不利条件的羁绊,奔跑出火电建设“全国第一速度”。今年“五一”期间,他被授予“马鞍山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他率领的团体荣获安徽省政府颁发的“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殊荣。
人物性格:他,坚定、执着、坦率、敢于拼搏、富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他,困难面前不言败,挑战面前不低头,目标面前不放弃。
工作格言:变“被动”为“主动”,变“难点”为“亮点”,变“不可能”为“可能”。
作为一名工程建设的领路人、领跑者,自2006年从淮北发电厂调任马鞍山第三发电厂筹建处主任以来,李端祥就全身心地扑在了一期工程的筹建、建设、生产之中。在与各级政府交涉的谈判桌上,他睿智、敏捷、理性,有理有据地争取着项目前期的进展;在繁忙的工程建设工地上,他沉着、敏锐、深入,点面兼顾地督导着施工全过程;在施工进度协调等各种会议上,他严肃、机敏、较真,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指明改进的方向。他既是一个领导者,又是一个实干家;他既是一个领路人,又是一个苦行僧。他带领参建各方创下的“项目前期准备时间最短”、“双机双投安装全国第一速度”等非凡业绩,被各级领导点名表扬。企业从无到有、从一张白纸到荣誉加身,无不渗透着他的心血,凝聚着他的才智。
马鞍山第三发电厂筹建处一期两台66万千瓦机组大唐集团公司实施沿江发展的开拓性项目和安徽省“861”重点工程项目,同时也是安徽省第一以“上大压小”方式建设的火电项目,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肩负着大唐在皖发展、落实国家节能政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重任,李端祥处处以大局为重,勇于担当,敢于突破、富于创新,以超常的气魄和胆识在艰难的基建环境下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全体参建人员走出了“安全好,质量高、速度快、造价低”的工程建设之路,践行着他本人“变被动为主动,变难点为亮点,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工作格言。
“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
2007、2008两个年头,是基建环境最为不利的两年——国家银根紧缩、钢材疯狂涨价、江南遭遇冰冻灾害、奥运会对长途运输的限制,等等,在几乎人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双投双投”紧张的工程建设任务面前,李端祥除了鼓励和鞭策,就是带头干、带头拼、带头解决难题。用他的智慧、魄力、能力解决了无数个看似不可能破解的难题。
困难面前,当事人最想请他出面。因为只要他出面,再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他的手里,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难点”变成了“亮点”。
开工前的准备中,他带领十几个人白手起家,从勘探土地开始,到完成“三通一平”,仅用时5个月。在工程建设中,两台机组建设分别以15个月零17天、13个月零12天的纪录连创“安装工期全国第一”的速度。
设备催交难是工程建设中最大的难题,在一个个“亮红灯”的设备催交难题面前,短短一年半,他数十次南下北上,与设备厂家谈判、沟通、协调,谈笑间,不但以较低的价格解决缺货和供货问题,而且实现了锅炉、汽机、电除尘等主设备厂家“年内最快供货、最多供货、最快安装”的“马三第一”速度,为最终一期工程最终实现“全国第一速度”提供了前提条件。不仅如此,他还与各大设备厂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厂家纷纷承诺“李总有事尽管说。”
资金缺位多是影响施工进程的又一大制约,李端祥协同财务人员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方法,在资本金严重缺位和国家银根紧缩的不利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工程所需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没有因为资金问题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他是一个不讲情面的人”
对电力工程建设来说,安全、质量是生命。在安全质量管理上,李端祥从不讲情面。他深知肩上的重担,给自己也难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立下规矩:“在过程把控,让历史来检验。”
2008年初,土建施工浇筑汽机房混凝土时,承包浇筑的混凝土单位没有按要求配合比进行配料,而是私自改动了配合比,管理人员现场发现后,立即叫停并报请他的意见。他立即与班子成员形成决议,将此家混凝土加工商“请”出了工地。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为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和创造“全国第一”速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两台机组均以“8个一次成功”的行业“高标准”实现投产发电目标。
“他既威严又和善。”参与马鞍山一期工程建设的建设者这样说。为了实现既定的节点目标,除了在工程进度上“不讲理”的要求,就是深入细致的督导和协调。施工高峰期,除了外出协调工作,他天天扑在现场,到位的协调,严格的督察,使各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不敢马虎、不能马虎,确保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优质。2008年一期工程荣获“大唐集团公司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称号。
“他是一个完全不关心自己的人”
为了项目尽快得到落实,为了工程早日建成投产,他不分白天黑夜地扑在现场,全然不顾自身的高血压。2008年底进入紧张的调试期,他带头24小时蹲守现场,连天加夜紧张的工作,使本来就有高血压的他血压再度升高,高压一度达到180毫米汞柱,尽管如此,他没有一天离开火线,始终坚守现场坐镇指挥。
一次,正在现场督导工作的他突感不适,让身边的人到他办公室取来药片吞下,继续坚持在现场指挥工作。调试后期,他与一线人员一道,没有白天黑夜地坚守在集控室,随时调度决策指挥,一个深夜零时左右,他一阵阵咳嗽,一位集控值班女工给他递去纸巾,在接来要扔掉的纸巾时,细心的女工展开手巾看了眼,手巾上的鲜血刺得她眼中直疼,她顿时眼泪直流,同事们又急又感动,一个劲地劝他回去休息,他却没事人一样,反倒劝慰大家:别担心,没事,我身体硬着呢。更多的人不知道,工程结束、投产发电后,他消遁了多年的支气管扩张毛病又犯了,一口一口地咳血。医生说,那是长期劳累的后果,劝他静卧休养,可他根本闲不住,现场一个电话,他又出现在现场。
“他是一个严格自律的人”
作为数十亿工程管理的“一把手”,在很多人眼里,他一定“大权在握”。可是,从始至终,他都是三令五申“从我做起,领导不准干预工程、设备的各种招标,一切按规矩办、按程序走,阳光操作,公开招标。”“可以在马鞍山第三发电厂筹建处参加招标,必须走规定程序,先要自身硬。”在他严格防控“灯下黑”的有力举措下,有效地遏制了“暗箱操作”,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领导人员清正廉洁。
既使在自己的食堂,他也从不“违规”,几次拉肚子,带油的菜不能吃,他就着馒头、盛碗大锅里的汤喝几口了事。职工食堂的负责人关心他,要给他做顿“病号饭”,他都坚持不让。
整个工程建设期间,他完全放弃了个人的级别待遇,施工现场只有简易的临建房作为办公和休息场地,艰苦条件下,他与全体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表现出了新时期党的干部的吃苦奉献、高风亮节、表率带头作用。工程建设期间,党风廉政在大唐集团公司系统内的年度检查中赢得高度评价,他本人和领导班子的年终民主评议均赢得职工代表100%的优秀率。
“他是一个优秀党务工作者”
参与马鞍山一期工程建设的员工绝大多数来自数百公里外的淮南、淮北,远离家乡和亲人的苦楚,艰巨的工程建设任务,临时租房的漂泊感觉,畏难、思乡等情绪难免影响工作。为了让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工程建设,建设期间身为“党政一把手”、同样身在异乡的他在鼓励全体员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解决了职工在施工现场吃饭和夜间值班住宿问题,带头在工地吃苦奉献,与职工一个锅里吃饭,与职工一样24小时在现场值班,与职工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现场忙碌。
工程建成投产时,他80多岁的老母亲悄悄地坐车来工地看看他和他的电厂,又悄悄地离开回到淮北老家,没有惊动任何人。
他的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营造出了企业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马鞍山第三发电厂集体同心协力、顽强攻关的工作氛围,塑造了看得见、摸得着、令人称赞的“大唐人”精神。
李端祥,这个脚踏实地、满腔热情的从事了一辈子电力生产的发电企业管理者,机组投产发电后,又瞄准着企业新的发展目标,以踏实的工作态度投入确保新机安全生产、助力大唐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