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随时代创新 与未来共进
转自: 时间:2010年01月07日09:46

 

  11月24日晚,第三届中国con tempo新室内乐作曲比赛颁奖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行。音乐会作为德国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基金会、歌德学院(中国)与中央音乐学院携手共同合作的项目“室内乐在中国”的一部分,受到了校内外师生及音乐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Con Tempo这一拉丁语直译成中文是“跟随时代”。主办方希望组织一系列室内乐的国际交流,通过对欧洲传统音乐形式的认识和掌握来提升学生们室内乐的演奏水准;另一方面则通过作曲与演奏相结合的实验活动,来体现这一欧洲传统音乐形式的时代延续。

  与往届比赛相同,本次作曲比赛仍在全国音乐院校范围内征集优秀新室内乐作品,参赛作品编制为五重奏。中德八位作曲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匿名处理的来自全国8所音乐院校全部30部参赛作品进行了异地独立打分,再由组委会成员对每位评委的分数进行了核实与统计,产生了最终获奖的六部作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年仅21岁的青年作曲家赵怡然凭借作品《流年》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学生张潇霞作品《汉字图谱》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三年级学生刘畅所作《三岔口》分获二等奖;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刘灏的《斑》,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三年级李博的作品《碎影流年》及张潇霞《疯狂的象牙塔》荣获三等奖。

  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基金会主席洛斯纳格(Michael Rossnagl),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倪之克博士(Uwe Nitschke),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徐昌俊教授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金。

  本次获奖作品个性迥异,获奖选手均不超过三十岁,从获奖作品的相对成熟与作曲家年龄相对年轻这一反差中不难看出,中国新室内乐发展愈加开放与年轻化的趋势,新生代力量层出不穷.

  音乐会以李博的《碎影流年》开场。弦乐在色彩性打击乐器的衬托下,时而呼应时而交织,将吟唱式的旋律以片段化的方式呈现。刘灏的木管五重奏《斑》由五个性格不同的段落组成,通过演奏员座位在其间的几次调整,可以看出作曲者对音响层次的空间感所进行的独具匠心的设计,每个独立的段落都能表现了一个完整的乐思。从张潇霞获奖的两部作品中,能明显感觉到其清晰的创造思路,较为成熟的对作品的掌控能力,其中尤以二等奖获奖作品《汉字图谱》为佳。作曲家从汉字中获得灵感,借助坐标图得到音高材料,试图通过字形本身中和、对称特点的反映,体现中国汉字和谐方整的审美文化趣味。获得二等奖的另一部作品《三岔口》,同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灵感,作曲家刘畅在单簧管,小号,小提琴,大提琴的基础上加入京剧打击乐器,通过打击乐器与其他乐器相互“抗衡”的状态,再现了著名京剧片段《三岔口》中激烈的打斗场景。一等奖获奖作品《流年》作为当晚的压轴曲目,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音响世界。短短的几分钟内,充满灵性的乐思不时在细语飘渺般的氛围内不断闪烁,作品中充满构思独特且手法细腻的音乐语汇,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混合音色的巧妙搭配运用体现了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会对所有听众来说,如同经历了一场色彩斑斓,个性纷呈的音响盛宴。参与演出人员均为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钢琴系、指挥系的在读学生。他们怀着对新作品新创作的尊重,以极大的热情、专业的态度投入到新作品的排练、演出中,为作品音乐会增色不少。他们中也不乏连续三年都积极参与活动,与“室内乐在中国”系列音乐会共同成长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磨练,他们之间的配合日益默契、台风日渐稳重、技巧日趋成熟。

  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的Con Tempo新室内乐作曲比赛推出了诸多优秀室内乐新作品,为青年演奏家提供了更多了解新音乐、演奏新作品的机会;为年轻作曲家提供了展现自己、听到新声音的平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投入到新音乐的创作中,以真诚、炽热的心书写新声音。虽然一年一届的比赛不能将所有新创作都囊括其中,或许相较于全国青年作曲家的需求,Con Tempo能支持的非常少,但我们相信,作为一块小小的砖石,中国Con Tempo新室内乐作曲比赛定能引出大量无暇美玉,我们期待中国涌现更多好音乐,更多新声音!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