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90后大学生见证祖国六十年
转自: 时间:2010年02月03日08:59

  1月24日,《见证祖国60年》一书举行了首发式。这本记录着首都大学生记者团主题采访活动足迹的新书,令这群90后大学生们格外兴奋。几十名来自首都各高校的大学生记者聚集在一起,畅谈参加采访活动的收获,抒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感情之真挚、认识之深刻,使人感到,90后大学生们的爱国呈现出更加注重实际更加理性、方式更加创新的特点。

  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寻访活动

  自我教育同伴教育成为品牌

  “见证祖国60年”,是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第三次大型采访活动主题。从2007年以来,记者团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采访,逐渐成为首都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活动品牌。在大学生中影响不断扩大,近日还获得了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奖。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的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由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具体组织,北京日报教育专刊、人民网等媒体支持。记者都是从各高校大学生中海选产生的,进行全面培训后利用假期进行采访。参加活动的人数只有几十人,但大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广为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如自建网站,在QQ群中选题,为校刊校网发稿等,影响了更多的大学生。

  兵分四路见证祖国成就

  三年活动一条红线串起

  参加首发式的大学生记者们对“见证祖国60年”采访活动记忆犹新。他们在2009年暑假,兵分四路,探访红色老区,体验现代农村,见证西部发展,寻觅春天故事。40多名各高校、多专业的大学生记者在一周多的时间里,像海绵一样汲取社会的营养,见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成就。清华大学徐雯从小就学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章。在瑞金的这口井旁,她写到,学会感恩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北京林业大学的朱天磊离开革命圣地时,开始理解了“一次井岗行,一世红色情”的真正含义;首都师范大学杨帆则说,接受红色传统的洗礼,对大学生来说依然重要;“多关注老区,多报道老区,多支持老区”,中国农业大学陈潇的眼前还浮现着老区人渴盼的眼神。

  2007年7月初,在北京市委教工委负责人的倡议下,第一个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应运而生。30所高校的30名优秀学生记者聚集在一起,以“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为主题,对京郊的“大学生村干部助理”这一新闻人物进行了大规模的采访。深入燕山石化和首都钢铁公司等国企,采访在一线工作的基本科技人员。采访活动不但在社会上、在校园里引起了很大反响,还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2008年暑假,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再次集结,以“80后的爱国心”为主题,对在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奥运志愿服务等重大事件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进行了采访,记述了大批同龄人的感人事迹。不少读了《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一书的人说,这是对80后是爱国的一代、有希望的一代的最好说明。

  方式越来越活越来越新

  影响越来越广加入者更多

  第一次集中采访活动时,大学生们在采访上基本以口问、眼看、手记、体验为主,其作品多是文字稿。2009年的采访和报道手法却是今非昔比,花样翻新。大学生记者们差不多每人都自备了数码相机、录音笔。只要一出门,北京建工学院郝时伦的数码相机几乎就没有停止拍摄过。在短短的几天里,他10个G的储存卡就被农村新貌、光明农场、现代企业、港口码头、动漫基地等占满了。北京舞蹈学院曲迪鑫、中国戏曲学院黄蒙蒙等女同学成了摄像高手。她们制作的视频短片挂在土豆网、校园网上后受到了热捧。大学生记者们还自己动手,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电子杂志。记者团在人民网上开辟了官方网站,每人都建了博客,每天不管多晚,都要把当天的采访文字和图片挂在网上。

  北京大学的朱悦俊说,蜗居在校园里的我们总是强调自我,走向社会后发现,不和社会融合在一起寸步难行。两位未能参加记者团活动的大学生也闻讯赶来。听了大家的发言,他们羡慕得不得了,使劲“呼吁”:希望参与的范围扩大、再扩大些!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