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助了贫困学生15年,自己已经记不清究竟资助过多少个孩子了,哪怕每次资助后都以杳无音信结束,江苏科技大学的退休老教授叶祖荫仍旧很满足很开心,从没有过抱怨。
12月6日,89岁的叶祖荫教授因病去世。“其实他始终有个未了的心愿,资助了这么多年,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如今究竟如何了?他只是想听听他们的声音,想告诉他们,把这份爱心同样传递出去。”叶老的夫人杨永玮告诉记者,叶祖荫临终前仍旧忘不了这些孩子,带着一份眷恋,带着一份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今可以安慰的是,他的这份爱心,在江苏科技大学继续传递着。
曾一次捐出近一个月工资
20元、100元、600元、800元,这样的汇款单还有捐赠证书,是叶祖荫老教授家中最常见的,一大叠整齐地收拾在房间的角落里。“说实话,十多年了,我们还真不知道一共资助了多少个学生,花了多少钱也没有完整的记录。粗略算来应该有30个左右吧。”杨永玮告诉记者。
叶祖荫是江苏科技大学的退休教授,194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1949年5月开始执教生涯,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他参与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是我国著名的鱼雷专家。
1987年叶祖荫从教授的工作岗位退了下来。然而,退休后的叶祖荫不愿意在家中闲着,他与老伴商量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我们要去有些困难,于是我们就打听到一些资助的方式,决定捐些钱,为当地的孩子们改善条件。虽然不多,但总归是心意。”杨永玮说道。
老人口中所谓的“不多”,在当时却相当于叶祖荫一个月的工资。从1994年5月叶祖荫第一次将600元钱汇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之后几年,叶老又陆续资助贵州、青海、广西、河南、新疆等地的学生。
国家开展在“绿城国际希望工程园”捐助种植樱桃树的活动,夫妇俩也捐助了2棵。“他希望这些树长大成材了,用这些收益的钱去资助更多失学儿童上学。”杨永玮说。
几乎没人记得他
除了资助学习的费用,叶祖荫更多的是重视生活上的交流。“他经常给孩子们写信,信中勉励他们好好学习,有困难就找他。”杨永玮告诉记者,“而在每年春节前,给他们每人寄‘压岁钱’也是雷打不动的。”
“我不仅要资助他们读书,更主要的是要激励他们去奋斗。明天的太阳要靠众手托起,我一个人能力虽有限,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他平时谈起他们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摸着当初那寥寥无几的几封回信,杨永玮说道。
虽然资助的点点滴滴给了叶祖荫二老无限的乐趣,但是在受助学生中,除了当初个别人回过信与二老有过短暂的联系,后来几乎没人记得给二老打个电话、道声问候、甚至相见。
“这些年来,我们也看淡了。本身就不是为了回报。”杨永玮笑道。而这杳无音信的资助,并没有打退二老资助的积极性。
杨永玮告诉记者,以前二老都是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系资助对象。后来,该基金会来信表示不再提供联系资助对象这样的服务,而是改为资助者直接与当地联系资助对象,由于不知道具体的联系办法,近年来二老没有增加新的资助对象,只是在参加离退休人员开展的捐赠活动时,人家每月捐一元,他们每月捐10元。
“他走的时候,还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继续提供一些资助对象,以方便我们这些老人继续奉献爱心。”杨永玮说。
长大后请你们也施援手
这份不求回报的资助,更成为叶祖荫病重时最后的寄托。“他最后那段躺在病床上日子,还记挂着那些资助过的学生。”杨永玮告诉记者,“他只是想听听他们的声音,想知道这些年来他们上了初中、上了高中、进入大学,或是走上了工作岗位后,他们究竟过得怎样。”
15年来不求回报的资助,叶祖荫早已将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女。“更重要的,他希望这些孩子以后如果有了能力,也能以同样的爱心去资助别人。”因为,一直都没能联系上这些孩子,这成了叶祖荫老人的遗愿。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虽然心愿未了,但是二老感人之举已经得到了周围人的响应。当叶祖荫老人病逝后,越来越多的江苏科技大学师生加入到这样的“爱心接力”活动中。
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江苏科技大学离退休人员也纷纷加入帮贫扶困的活动中,大家都自觉地从每月的养老金中拿出一块钱资助贫困学子。
“如果这些孩子们能知道他的遗愿,也希望他们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动起来。那些曾经得到过资助的孩子,希望你们将爱心的接力棒传下去。”杨永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