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各大高校成了一股潮流,花样翻新的巡回演讲、事迹报告打造出了一个个“圣人学生”和“校园红人”。这些学生典型都被包装得光鲜亮丽,个个都是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过,对于这些高坐在台上的学生典型,不管他们的演讲有多么动情,事迹有多么感人,台下的观众,就连他们的同学似乎都不买账。
“晕,他好假!”
“平时怎么不知道他这么‘伟大’?”
“听得我直冒冷汗!”
好多大学生“听众”走出报告会现场都会有这样的惊叹。报告会让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和普通同学之间有了很大的距离感。不可否认,这些“校园红人”身上有许多让人艳羡的闪光点:奖学金大户、竞赛获奖、社会实践、荣誉称号等等,但走上台之后,那些原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变得那样地遥不可及,甚至会让人觉得虚伪。
据我所知,这些在台上作先进事迹报告的学生典型都经过了包装。在“包装组”的要求之下,作为某类典型,报告人稿子的内容要有倾向,事例不够了,就要编造一些比较靠谱的事迹出来,总之最后打造出来的就是一个完人!
大部分的演讲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说完了主脉络之后都会再加一段,要么,告诉大家,他并不是书呆子,他还有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要么,说自己在为同学做好服务,担任好学生干部的同时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于是,在包装之下,这些学生典型似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其实,同学们也知道学校的良苦用心,不过是想通过这种典型事迹教育来激发大家上进的斗志,但过于形式主义的报告实在是不受用,结果只能使大学校园的榜样教育变了味儿。
上世纪60年代以雷锋与80年代以张海迪为代表的榜样教育,曾经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塑造了一代人的理想,这样的典型堪称经典。
为什么如今的大学生先进典型缺乏那种权威性呢?也许是因为受众找不到真实感了,张海迪的事迹就是那样简简单单、平铺直叙地被表达出的,不加矫饰和包装,却生动真实。现在的报告会上,PPT精致得了得,演讲人好似受过专业训练,整场报告下来犹如一场大型表演,可就缺了那么点亲切感,多了些距离感。
有些感动关乎心灵,我们学习的是实实在在的、身边的榜样,并不是那些为了塑造某个典型而包装出来的代表。更进一步讲,大学生先进典型的作用应该是指引大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一两场报告会的灌输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先进事迹报告仍继续,典型还在涌现并不断升温,然而我们,期待看到校园、身边更多实实在在的学生榜样,不同于台上的“精英”,这些人身上有缺点、有不足、不完美,但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美好品质扎根在我们心底,感动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