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我们普遍认为的不憧憬爱情、事业有成、自视甚高等特质算是所谓“剩女”的共同特征吗?
其实剩女的最大共同特征就是年过28岁后还没嫁出去。从我的调查结果看,她们依旧在憧憬爱情,渴望结婚,所谓的事业有成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她们不是看重事业,只是无事可做就顺便把事业给成就了。至于性格上的共同特征,要是硬生生地归纳也能归纳出来,但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讲,不是那么回事,每个人都有各自没找到爱情的原因。
TO:这些未找到爱情的原因有什么共性吗?
我觉得共性是中国男女的成长速度不均衡。相比中国女性的成长速度来说,中国男性的成长稍慢,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比中国女性要更宽松。男性生活环境宽松的中国式社会给女性带来了非常狭小的生存空间,于是女性不得不夹缝中求生存,以至于她们进化得很善于挣扎,生存技巧要远远优于中国男性。女性快速成长之后,对独立、成功等定义的理解就会相对超前,于是妇女解放十年来好不容易找到的趋于相对平等的男女关系就又开始重新寻找平衡。
TO:所以剩女的形成与她们的心理问题无关?
我觉得大龄未婚不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存在男女专业不对等的问题,即不同职位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女性的事业追求到达一定高度后她不得不栖身于男人行业之中。
原来我在某一个行业工作时,曾有人对我说,你得加倍努力,因为你进入了男人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女人在进入男人的行业,为了在这个行业中站稳脚跟,女性不得不放掉自己性格中相对软弱的部分,被迫比男人还要强,去同男人竞争。比如同样的一个职位,在面临聘用一个小伙子还是一个拖儿带女的中年已婚妇女的选择题时,许多主管会眼都不眨地选择前者。女人一旦选择要做事业,就必将面临要生活还是要事业的两难抉择,这是社会环境造就的。
TO:那她们该怎样正确地排解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呢?
说句实在话,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出来混的女孩子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精明,剩女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一方面男性的生活环境宽松,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肯定不会像对女性那么严苛;另一方面,现在“剩女”的概念被越炒越热,中国男性的心理就会跟着这个走。
比如一个35岁或者40岁的男人,他没觉得自己未婚有什么大不了,但如果你给他介绍一个三十二三岁的女孩,说这女孩挺能干的、挣钱挣得也不少,还没结婚呢,他就立马会说:呦,这不是“剩女”,是“白骨精”嘛。其实原本一个人呆着不结婚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个社会的压力始终压着你,呆着呆着你就会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怪。
TO:“剩女”作为社会问题无药可医,但若作为个人问题来看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长时间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的确是无法解决的,但给个人的建议我是有的。如果你已经接近25岁,如果你在爱情生活上还没有过任何建树,我说的爱情建树是指你和任何人的情侣关系都没超过三个月,(因为没超过三个月的情侣关系就根本不构成情侣关系),这就说明你周围的圈子里没有什么人是适合你的,你的社交圈子是真空的。那就应该迅速地脱离原有的社交圈到圈外去寻找爱情,拜托长辈、拜托老师,甚至是拜托客户都可以。
因为女人的年龄从25岁到28岁,从28岁到32岁,是转瞬就会发生的事情,在你甚至还没有意识到时,大龄就到来了。一旦超过25岁,基本上你的社交圈里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了,在现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工作会把你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光。
TO:那超过25岁的女性该怎样做出努力以尽快结束单身呢?
就我所见到的30岁左右的大龄女性中,最大的交友妨碍是她们已经变成“试金石”了,相亲几箩筐、阅人无数,把她们自己变成了火眼金睛的老油条——两人一打照面,她侧眼一瞅就能知道这个人适不适合她,然后立马走人。这种人有一种共同的心态,我命名为“一步登天”。
比如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说那谁谁谁想约你一起吃个饭。她咬着牙去看了一眼,然后立马就在心里对自己说:瞧他那德性,喝咖啡那样子,要我跟他过一辈子,我能跟他过一辈子吗?这就是“一步登天”。人家不过是想跟你吃一顿饭,你就认认真真地陪人家吃一顿饭,反正你自己也得吃,不要看人家一眼就想跟人家一辈子的事情,就算你想好了,人家还未必看你第二眼呢。所以我给这种人的建议就是,你先放下心来,陪人家吃完一餐饭,认认真真地面对当下的每一个机会,试着让陌生人认识你,这样你们才能有彼此进一步了解的可能性。
TO:一般我们会称大龄但仍未婚的女性为“剩女”,这个年龄节点一般是在多少岁?
“剩女”成为当今的流行语,也突现这一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女性到什么年龄不结婚就被称为“剩女”,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社会大众对成为“剩女”的节点年龄也似乎存在一个心理的认同,如临近30岁未有男朋友的女性,似乎在接近“剩女”的边界,这时,大家开始戏称说“你快进入剩女的队伍了”。超过35岁未婚单身的女性,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剩女”了。
TO:这样的人群通常都具备哪些共同的性格特征?
“剩女”人群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高知、优秀的女性,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在校期间成绩突出,整体素质非常好,而且在学业上继续深造,成为女硕士、女博士。还有一些才女被大家称为“黄金剩女”,如莫文蔚。徐静蕾等。大学校园流行的民谣是“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
TO:造成大龄未婚现象的心理方面原因通常有哪些?
这么优秀的女孩儿为什么就成为“剩女”了,是她们不想恋爱、不想结婚吗?这不单纯是一个个人恋爱结婚的问题,其实也存在一个择偶的社会心理问题。在婚恋择偶方面,存在一种规则类似于“田忌赛马规则”,一等男选二等女、二等男选三等女,最后剩下的人群是三等男和一等女,而这两类人群从教育背景等因素上没有共同点,所以,最后一等女就成为人们俗称的“剩女”。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存在,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法国政界的一些女政治家等。男性择偶更偏向受女性年龄和外表的影响,女性择偶更偏向受异性事业成功的影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存在这种现象,这是人类进化在择偶行为方面的体现。
目前中国突显出这种社会现象,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女性的自立、自强意识,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调引起的社会现象。中国男女性别比已突破警戒线。成为 “剩女”,不完全是个人的问题。第三,如果从个人自身心理因素寻找成为“剩女”的原因,与过分追求完美有关,尤其是在择偶方面,对男性的理想化的认识,会与实际交往中的男性伴偶产生矛盾冲突,产生失望情绪。优秀的女孩儿都追求万事的完美,这一点在与男性交往中会使对方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TO:这些原因可以称得上是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吗?为什么?
“剩女”不是因为有心理问题而成为“剩女”的,而是成为“剩女”后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产生的歧义理解。来自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外部压力更会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TO:这类人群通常会面对很多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该怎样适当排解?
一方面,作为女性,要理解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理解男性不同于女性的一些行为表现,理解男女两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行为举止方面、生活细节方面,以女性完美的标准要求男性是不现实的。接纳一个人的缺点才能得到一个人的优点,没有完美的男人。另一方面要营造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宽松的社会环境,消除“剩女”群体的外部环境压力。
(编辑:银红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