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林,6月8日晚第一次从QQ群里转发的信息中看到这个名字。
“英语0804班长郑林身患肝癌,家庭贫困,巨额医药费难以承受,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广西人,明后天中午和晚上在三餐五餐有募捐,希望大家为我们年轻的校友献一份爱心,并将此消息转发给你认识的鲁大学生。谢谢!”
我猛然想起吃饭的时候在三餐门前冒雨组织募捐的一幕,因为下雨没有仔细问,也没有捐钱。
这个时候,郑林的同学正饿着肚子,我刚刚从烟台第三中学高考考点采访回来,去餐厅匆匆打包饭菜回宿舍给师哥A传图片了。
传完图片后,还没吃完饭,师哥S便电话给我。
不一会儿,我正在思考怎么着手采访时,师哥A也来电话了:“今天在三餐和五餐前有募捐活动,你知道吧,是怎么想的?”,并给了我一个外院学生会同学的电话。
立刻,我便通过这个电话,辗转先后联系到郑林的辅导员李宁、郑林的同学了解情况。

去年冬天,郑林从小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雪
不幸降临在同一个家庭
家住广西的郑林,父母失业十多年,身体一直不好,日常生活靠低保,读书治病靠借亲戚朋友。弟弟正在读高二, 80多岁的爷爷需要照顾。
2009年2月下旬郑林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之前其母亲刚做过手术出院。由于没有足够的医疗费用, 4月18日,在做完手术后半个月郑林就出了院回家休养。
郑林患病期间的费用已经用了五万多,都是亲戚朋友凑的,叔叔已经将住房抵押了出去。
2009年春节后郑林就一直没有回学校,之前,老师和同学只知道他病了,并不知道是患了原发性肝癌。直到学院为其办理保险理赔,他的辅导员李宁接到郑林家人从广西寄来的资料时,才知道真实情况。
“本以为保险理赔下来能帮郑林解决一些费用,没想到因为郑林没有身份证,这笔钱一直没拿到。”李宁6月8日告诉记者,“前天我才把郑林的真实情况跟他的同学说,没想到在学生中间反应这么大。”
说起郑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和同学都能一口气说出很多形容词。其中有礼貌、乐观开朗、细心温柔、有责任心、有能力、口才好、善交际、乐于助人、威信高、学习刻苦、喜欢唱歌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
老师眼中的郑林:
工作日记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08级的郑林,早上来到学校报到了。新生9月16开学,今天报到原本无法在校内解决住宿,可是郑林家庭条件的确困难,后来陈书记与宿管科沟通,终于可以安排到宿舍住宿。我带他和送他来的叔叔一起过去。
郑林很有礼貌,在办公室一直站着,与人说话时面带微笑。瘦瘦的,近一米八的身高在他的家乡应该是不多见的,带有广西味的普通话说得有些令人不太好懂,却能感觉到他的诚恳、忠厚。
到8号公寓楼找楼管安排很顺利,但是又有了问题:提前报到安排到宿舍住宿,又领了铺盖,需要交400块钱押金。
郑林叔叔试图说服楼管阿姨少交些,不然回家的车票也买不了了。阿姨没有同意,这可以理解。阿姨也只是一个打工的,她说不了算。
郑叔叔兜里拿出一百多一点钱。
“我这里还有一点伙食费,”郑林从书包里拿出一沓钞票,点出三张百元的,也是仅有的大面额的,手中便只剩了一小沓零钱,几十块吧,还是微笑着说:“交了押金,就没多少钱了……”、
我看着他满是稚气又透着乐观的脸,却觉得眼眶发酸。
我觉得作为老师我应该说些什么,至少来化解一下孩子的窘困。
可是我什么都说不出。
郑林也没有表现出似乎应该有的窘困。
我经历过贫穷,深深体会过因为贫穷带来的窘困。
这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我要多关注他,多帮助他。
有些时候我也在想:如果类似的学生以后见得多了,我会不会麻木,不会再从心里对他们去关注。
我相信自己不会这样的。
李宁老师:为什么不幸要发生到一个人身上?
去年新生报到后统计联系方式,郑林是唯一一个没有手机的学生,但作为班内负责人却没有一次让集体工作受到影响。郑林父母体弱,靠低保生活,家庭成员还有八十多岁多病的爷爷和读高中的弟弟,郑林入院前,妈妈刚刚病愈出院,家里已经负债累累。因为没钱继续治疗,郑林办理了出院,现在身体状况极差,仅能弯着腰勉强走路,因为治病,亲戚门也已经倾尽所有,叔叔甚至将住房抵押了出去。
听学生反映,上学期郑林经常到校外干一些体力活打工挣钱,平时省吃俭用也到了极致,很多时候光吃米饭不吃菜,大家如果留心的话,去年一个冬天郑林穿的就是那一套学院运动服,而里面是四五层四季衣服穿一起来御寒。
他的瘦削本该引起我的重视,但提起时他却笑着说这是他们当地人的特征。
现在我十分后悔对他关心的不够。
这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会在节假日用公话向我问候,汇报前一段时间的生活学习情况,告诉我自己很好让我不用担心,会嘱咐我工作繁忙要注意身体。包括近期我们的联系,他用亲戚的手机发给我的每一条短信都十分礼貌,又让人觉得病弱的他十分坚强,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个孩子一直在坚持着,一直很坚强。
报到时即使窘困但他始终微笑的样子我记忆犹新;军训时他在队列前大方地唱《蜗牛》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中,因为营养不良脸色苍白的他仍然坚持着进行完了比赛;他跟我说过他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族的命运,要等自己也能挣钱后去回报帮助他的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让我们来帮助他继续他的坚持,继续他的坚强,继续他对生活的热爱,继续他对未来的憧憬希望……
继续他的生命。
同学眼里的郑林:
点滴中我被感动着,好像在一夜之间我已经跟这个未曾见过面的郑林认识很久了。
为了有饭可吃,郑林每天晚上在学院里看机房、打扫实验室,周末出去做促销、发传单。“郑林平时不怎么提家里父母的事情,倒是经常说起他弟弟,而且经常给他弟弟寄信、寄钱,‘弟弟还有一年就高考了’是郑林经常提到的,他弟弟应该学习很好”,郑林的舍友宋凯说。
虽然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很忙碌、很辛苦。但是身为班长的郑林却没有因此耽误班里的任何一件事情,甚至比别人做得学生工作更到位。
“郑林是他们班唯一一个没有手机的同学,但是作为班长他做的学生工作很出色,每次开会都提前到,给同学传达信息很全面、到位”,郑林的师哥郑明玺说。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院有个模特大赛,我们班28个人中有27个参加了,当时主持人都蒙了。其它班级顶多去个2、3个,我们班去那么多全是因为郑林在班里给我们做的工作好” ,同学陈俊超说。
“我们去年期末‘语音考试’的时候,郑林站在门口,不管谁进去考,他都会说:‘加油’”,同学叶竹说。
“在去年筹备coffee吧的一个星期里,郑林为了策划活动没有睡过一次午觉。课余时间就带着同学出去拉赞助,那次活动从人员分工到活动流程郑林安排地都很好”,同学陈俊超回忆说。
“虽然大一的事情多而且杂,只要郑林安排的,大家没有什么不服的,都心甘情愿地做”,同学祝文娜说。
谈到郑林,从他的为人到他简朴的生活,再到他细致的学生工作,同学有说不完的话题。
“有时候在五餐遇到他吃饭,一个一米九五的大男生经常是一份米饭、一份大头菜”,同学叶竹说。
“有时候还是一个馒头和一瓶水呢”,同学陈俊超说。
“他经常早餐时打两份6毛钱的炒饭,一份留着中午吃,因为中午没有炒饭”,舍友宋凯说。
“有一次我们上课要作游戏,需要脱衣服,那时已经是深冬了,我发现郑林套了6、7件很单薄的衣服”,同学陈俊超说。
“去年的寒假,郑林本来还想申请留下来打工不回家”,舍友宋凯说。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打垮这个广西小伙子,在别人眼里他永远是活泼、乐观、开朗的,几乎每时每刻大家都能感受到他的笑容。
“因为没有手机,对于其他班长只要几条短信就能搞定的事儿,他要跑来跑去,但是他从来不抱怨。”郑林的同学祝文娜说。
“我们班办的coffee吧结束后,还没有用完的活动经费用来买爆米花慰劳大家。郑林没有手机,他就估摸着时间,在我们女生宿舍楼底下等,直到我们有女生出来”,同学莫倩说。
87年出生的大一学生郑林,比一般同级人大1到3岁,非常细心,更懂得怎么去帮助周围的同学。
“郑林在我们固定教室的位子是靠门的、离黑板最远的那个,因为班长事情比较多,怕做的位置深了出出进进影响同学”,同学叶竹说,“去年寒假离校时,他嘱咐班里的同学‘等大家到家了,一定要给辅导员儿发个短信,报个平安,来年回来一个也不能少’,没想到回来后就少了他”,同学叶竹眼睛里的泪水已经开始打转了。
“郑林上课都带两双鞋套,就是以防班里哪个同学忘带了”,同学叶竹继续说。
“其实上大学之前郑林就知道自己肝功能不好,我们来了以后他在宿舍就跟我们讲他肝不太好,平时别用他的杯子和碗筷。不过,从来没见过他吃药”,舍友宋凯说,“他平时很讲究个人卫生,我们有时候都不太在意这些,但是他很在意这些。”
“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我们学校‘人在鲁大编辑部’纳新,我很想去试试,但是又搞不清状况。我就大中午的找到了郑林,没想到郑林先找到通知看了一遍,又到面试地点问清楚是怎么一种状况,最后跟我说了一遍,来来回回耽误了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最后还带我一起去面试,面试之前跟我说了很多注意的问题,一直鼓励我,我真的很感动。”郑林的同学莫倩说。
“郑林真的很活泼,现在我们外教还经常念叨:‘郑林什么时候回来?’‘他不能再活泼了’、‘你们一定要把郑林找回来’,因为他上课发言很积极,很能活跃课堂气氛”,同学陈俊超说。
“去年我们班办的coffee吧结束后,大家要合影时觉得气氛不对,都在问‘郑林呢?’,不一会儿郑林头上顶着一个自制的搞怪帽子出来了,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祝文娜说。
“郑林很喜欢唱歌,军训时候因为唱粤语歌大家都认识他了。迎新晚会等一些活动他都会上去唱歌,其它校园活动像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越野赛郑林都有参加”同学叶竹说。
“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郑林会高兴地躺倒雪地里,在雪地里画一个“心”里面写上0804,会趴在窗上看雪,因为之前他从来没有见过雪”,同学祝文娜说。
“因为之前郑林给我们的爱太多了,知道郑林的事情后,我们不知道改怎么去把爱送给他,也许筹办捐款活动是我们唯一能做的,相信他是一个奇迹”,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同学说。
其实在采访之前我就有个疑问,是怎样的一个大一学生能够让同学、老师这么不辞劳苦主动为他组织捐款呢?现在终于明白了,因为郑林在校期间给了他们太多的爱、太多的感动与欢笑,现在大家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这个大家都爱着的男生。
15次募捐为郑林筹集善款6万元
同学得知消息后,在震惊中立刻组织捐款。从6月8日中午开始,不管是阴冷的雨天、炎热的中午、冷清的夜晚,郑林的同学在鲁东大学校园里前前后后组织了15场募捐。因为每次募捐都是在人口密集的就餐时间,所以往往同学要连续挨饿几个小时。
8日晚10:50分左右,记者打电话给郑林的班长陈俊超时,他正和同学在教室里为9日的募捐赶制刊板。10日晚10点,郑林班的同学们正从鲁东大学东校区往宿舍赶,原来他们花了4个小时,去东校区走访了班级。“同学在听到郑林的事迹后都哭了”,他的同学任安翔告诉记者。其中,外国语学院大三的学生赵飞在走访班级期间劳累过度,出现了短暂的休克,但仍坚持不休息。这几天的奔波,共筹集到善款6万余元,同学都很疲惫,但是爱心接力仍在继续。
“因为之前郑林给我们的爱太多了,知道郑林的事情后,我不知道改怎么去把爱送给他,也许捐款活动是我唯一能做的,相信郑林是一个奇迹!”一位参与募捐的女同学说。
校园媒体中的校报、电台、电视台都在做报道。为了避开校园媒体的滞后性,我们直接想办法联系外界的媒体。校报编辑部的老师辛苦了,烟台大众网、烟台日报社的编辑老师辛苦了。
我在联系烟台媒体的同时,和一些校园记者给郑林这个事情做报道。从采访到整理,从洋洋洒洒罗列采访内容到完成符合要求的稿件,从4000多字缩到1500字左右,整整一个星期。报社记者老师也许被我的恒心打动,也许被郑林的事迹打动,也许被鲁大师生的疯狂行为被打动,总之老师从来没有否定我的稿子,一遍遍地指导我,一遍遍地帮我修改。并在今天完稿时说:“辛苦王晨,你是我第一高徒!”
望爱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关注和支持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