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院士名录 >> 正文

哈尔滨青年服务队9年服务孤寡盲人
转自: 时间:2010年04月06日13:06

年关临近。   

  哈尔滨市南岗区巴陵街53号地下室的67岁孤寡盲人吴杏谭大娘家热闹非凡。几个年轻人忙个不停,有人帮老人打扫卫生,有人劈柈子,有人擦玻璃……

  这几个年轻人是哈尔滨南岗供电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他们都亲切地叫吴杏谭“吴妈妈”,逢年过节都会来到吴大娘家中,不仅带来了米面、豆油和水果等生活必需品,还帮助打扫卫生,而且一干就是9年。

  9年间,服务队这帮年轻人们为大娘义务服务达200余次,自发筹集钱款万余元,并全部承担了大娘家中的电费支出。也就是因为有了这帮年轻人,吴大娘心中那盏早已熄灭的“心灯”才得以复燃。

  盲人拄棍来求助

  提起与吴杏谭结缘,还得从2002年说起。2002年3月份的一个工作日,正在忙着整理表计数据的南岗供电局内线班的张强正在整理着最近抄核的用户表计数据。

  忽然,一位60岁左右的大娘正站在办公室门口,戴着副墨镜,拄着根木棍。原来,吴大娘家住在辖区巴陵街53号的地下室,长期跟邻居共用一块电表,由于自己平时基本用不了多少电,每月要均摊上十几块钱的电费,大娘感觉有点不公平。

  “要是拿平常家来说,这点钱也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一直一个人生活,无儿无女,早早就下岗的我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吴大娘犯愁地说。   

  “大娘,您明天早上在家就等着吧”。张强随后把大娘送出了办公室。

  自掏腰包安电表

  第二天一大早,张强等人就拿着一块崭新的电表和改造要用的工具和材料赶到了吴大娘家中。一同前往的4个小伙子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

  狭小的地下室里,一扇吱吱作响的木门,一个用旧木板搭起的灶台,碗碟凌乱的摆在灶台上;卧室内有一铺土炕,炕上铺着个发黄的炕革,上面还卧着个洗得看不清什么颜色的被褥。   

  张强等人为大娘更换了新的电表。安装了电表后,4个人又为大娘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线路,确认没有问题后,便起身向大娘告别。当大娘问及费用时,4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免了!”。

  回单位后,几个人自讨腰包给吴大娘垫上了600元的安表费。   

  “大娘家里用的是土炉子,烧柈子,还有一个液化气罐,如果一旦出现事故,那可不得了啊!”下班后,张强和同事还在为吴大娘担心。   

  第二天,几个年轻人又自费为大娘家里送去了一个电磁炉。

  一个特殊的拜年电话

  2004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当千家万户正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时,一个电话打到了正在陪家人过节的张强的手机上。来电话的不是旁人,就是张强与队友们一直帮助的盲大娘——吴杏谭。听到张强的声音,大娘高兴地向张强拜年,并跟张强拉起了家常。

  这次拉家常的时间着实不短,整整两个小时。一言一语间,让张强深深地感到老人一个人过节的孤独。   

  大年初一,向家里父母说明原因后,张强一大早便前往了吴大娘家。在大娘家,当看到大娘一个人孤独地坐在炕上,神情呆滞时,这个26岁的小伙子按耐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并抱住大娘叫了一声“吴妈妈,儿子来看你啦!”一时间,整个狭小、冰冷的屋子充溢了股股暖流,大娘拉着张强的手整整唠了一个上午的嗑。

  大娘一辈子没有结婚,自生下来就失去了看一看这丰富多彩世界的权利。年轻的时候,在社区的一个福利厂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有着一帮老姐妹们的作伴,生活还算有些滋味。可是随着厂子的倒闭,老姐妹们一个个地搬家,大娘孤独的感觉与日俱增。

  就这样,自从2004年起,张强便带领着局里的一群年轻人又承担起了大娘的心理辅导,主动当上了大娘的心理医生。自打那以后,老人的心情也越来越好,用吴大娘自己的话说就是,“有这群孩子们的陪伴,我现在是身体倍棒,吃啥啥香,日子那是一天赛过一天!”。

  寒冬不再寒冷

  2005年的夏天,特别地热,最高气温达到了零上35以上。张强带领着队里的一群青年男女,拿着事先买好的被单、褥单、窗纱和工具来到了大娘家,帮助大娘更换了被褥好,安装上了纱窗,并为大娘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当一阵阵凉风吹进时,大娘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手舞足蹈为大家唱起了歌。

  2010年,冰城哈尔滨迎来了多年不遇的寒冬,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30多度。张强和同事程哲、姜枫两个小伙子,三个人为大娘又多买了两吨煤,并忙了一整天把煤分成若干小袋送到了大娘的家中。

  吴大娘拉着三人的手感慨地说,“孩子,要不是你们,估计我老太婆过不了今冬啦!大娘这辈子真是遇到好人啦!”

  随着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吴大娘的家中也热闹了起来。几个年轻人还在吴大娘家的门上贴了大福字和对联,吃着孩子们为自己亲手剥的香蕉,大娘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编辑:曾燕)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