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北大学生的卓越楷模,是学生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信念坚定、志向远大,心中镌刻着对信仰的执着、对奉献的热情和对进步的追求。他们的经历闪耀着燕园特有的学术才情、蓄积着对民众、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于对世界的勇敢担当。他们就是在燕园成长起来的北大优秀学生党员,是我们身边的旗帜与榜样。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体学生党员中的广泛开展,大力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于2009年5月联合启动了北京大学学生党建旗帜引领计划。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工作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启动了“身边的旗帜”——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党员系列报道工作,广泛宣传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有效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砥砺德行、坚定志向、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本学期,这一工作继续推进。我们惟愿:通过汇集和展现这些现实中的成长故事,分享身边榜样鲜活的成长经历、人生抉择和感知体悟,让大家在前行道路上多一份坚定、少一份踟蹰,在面对选择时多一份智慧、少一份迷惑,在逆境之中多一份坚持、少一份退缩,在理想面前多一份执着、少一份旁骛,让每一个北大学生都能在旗帜的引领下坚定前行方向,在面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信而从容。
知行相契 婷然卓立
——记社会学系2006级本科生庄姝婷
人物简介:庄姝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6级本科生。现任社会学系2006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社会学系团委副书记、校团委学术科创部副部长。曾带队获得北京大学2007、2008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第十七届“挑战杯”团体二等奖、组织优秀团体,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三等奖、北京大学第五届“江泽涵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二等奖等。先后获北京大学优秀团员、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
干练、健谈、活力、稳重,是庄姝婷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庄姝婷曾经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社会工作单项奖”等荣誉称号,担任了系团委副书记、校团委学术科创部副部长、党支书、班长等职务。她的学生工作经历丰富多样,个人的才华在四处挥洒。在学术方面,她曾参加北京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并获得三等奖。在她的心目中,就像组曲里的乐章只有彼此相伴才能演奏出统一和谐,学习和工作也都是北大的生活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会时刻以党员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懈创新。她也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知——志不强者智不达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在庄姝婷的心中,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时刻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要求自己,力求尽善尽美。用她的话说:“要么就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到最好。”
因为庄姝婷要专心准备毕业论文,我们的采访便安排在了相对清闲的周日早晨。而采访也是在她谈论毕业论文之中展开的,这并不是一个偶然。采访中,她几次谈到了自己的专业,并介绍了一些社会学的课程和特点。谈起专业,庄姝婷有说不完的话,话语之间显出对专业无限的热爱。她一直相信,是社会学给她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也是社会学让她能够更透彻地去分析问题,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社会学带给她的这些知识都是她一生中宝贵的财富。
学习与工作,是一个学生在大学中的两个维度,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如何权衡,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面对的难题。而在大一时,庄姝婷就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了规划——真正融入北大的生活,立志不将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她为自己选择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工作,接触不同的人,完成多样的任务,感受迥异的风格,体悟别样的人生。然而庞大的工作量超出了庄姝婷的想象,可是她没有畏惧,没有忙乱。每一次,她都能合理高效地安排任务,又保持一如既往的认真精神。“其实,每一项工作,我都不会将它们看成任务,而是一个个可以发挥我的创造力的平台。”每次接到一项新的工作安排,庄姝婷总喜欢先在想象的海洋中畅游一番,找到可以创新的地方,体味别样的乐趣。
同时,她总是注意到工作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用自己认真的心去感悟、去体会、去学习,就像一朵向日葵般吸收着周围的光热,并逐渐把这些光热内化为自身的一部,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吸收的养分。不过庄姝婷始终牢记,“一个学生的本分是学习,只有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做的优秀,才能真正令人信服。”正是这种在工作中力求创新的定位和不断学习的姿态,正是这种在学习上脚踏实地的态度和严于律己的标准,庄姝婷在学习和工作之间游刃有余。
行——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学生活就像建造屋宇,不仅需要精微的图纸,更需要一砖一瓦的堆砌。
庄姝婷是一个“较真”的人。即使工作占满了她的时间表,她也从不缺一节课,同学们总能在教室的第一排看到她的身影。“坐在前排与老师进行交流,我能感受到一种思想上的互动与碰撞”,她如是说。说起庄姝婷,她的同学们亲切地喊她“姝婷姐”,“姝婷姐每天都早睡早起,很会利用时间,能够很好的分配时间。”庄姝婷说,她经常会约上好友,在清晨来到静园草坪晨读,让新的一天在充实的清晨中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的阳光,似乎总给人以格外的力量”。用她的话说,“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始终相信自己是一个勤奋的人。”
庄姝婷认为自己是个“急性子”,做任何事都讲求雷厉风行。“今日事今日毕”,当被问到她是如何同时处理四重工作身份而不耽误学习的时候,她言简意赅。在工作中,她不仅对部员要求严格,更是严格地要求自己,“效率与质量并行,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别人负责。”因为庄姝婷的心中装的是超越个体的整体团队。单纯追求效率而抛弃质量只会给别人带来负担,而为了质量忽略效率更是对于整个团队的拖累。她的“忘我”恰是对她“自我”的一种成就。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庄姝婷的要求严格近乎于苛刻,她所组织的团队人员流失率却非常之低。“一对一负责制”是她的一大创新,每位新成员都单独负责一项活动,并在活动后开会做集体总结,提高“成果意识”。这个制度既能使工作得到完善,也能提高各成员独立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很多同学就是因为活动的组织者不是自己,不知道组织活动的难度而不懂得珍惜。只有让同学们真正组织了,才能让同学们体会到自身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这一角色,从而更加珍视这个集体。而经常性组织的一些聚会,例如春游、秋游、聚餐等,更像粘合剂一般提高着大家的凝聚力,让所有人都拥有一种归属感,令团队之为团队的意义和特征显得尤为显著。
旁人钦佩于她的聪慧或是灵性,然而智慧的火花很多时候反而迸发于在实践中细致入微的思索与体悟。或许对庄姝婷而言,工作不仅仅是纸面上的任务,更是种实干的精神。
她曾将专业知识和党性修养相结合,举行党员读书交流会,让同学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党的思想觉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曾带领党员通过和基层民众面对面的交谈,一方面让党支部成员们把自己的所学所知运用到了实践中,另一方面更让这些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了解了生活在北京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的同时更培养起支部成员的社会使命感。她曾经搭建老党员和新党员的沟通平台,她曾经带领大家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她曾经开展关于党员的知识竞赛,她也曾经组织党员开展“北大社会人进社区”的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学系团委副书记,她组织“挑战杯”赛事并获得团体奖项,还独立编撰了杂志《“实”破天惊,“践”微知著》;作为校团委学术科创部的副部长,她更是完成了其在职期间的“三最”:举办讲座频次最高、人员流失率最低、文化建设最丰富。每一种身份,每一个岗位,她都以最全心的投入,最敬业的状态将其做好,做优秀。
“我认为身为北大党员应该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喊口号、作报告上。”在谈到对党员身份的认识时,她如是说道。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身体力行,做任何事应该比其他人更加认真、更加细致,遇到困难应该更加沉稳、更加镇定。”当谈到北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时,她如是说道。
“我准备等到自己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就到基层去服务人民群众,到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去磨练自己的意志,成为一名经得起实践考验、艰苦奋斗的优秀北大党员。”当谈到毕业后的规划时,她如是说道,清脆的声音释放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
人生像是一串珠子,需要一条线将每一个片段串连在一起。每一份“知”便是一颗珠子,由“行”将其串起。“知者不惑,行者无惧”,庄姝婷亦必将用自己的人生为这句话做最契合的注解!
(编辑:kel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