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电力专家 >> 正文

一线电力工人和他的两项国家专利
转自: 时间:2010年05月07日10:27

 一说起国家专利,我们往往就会联想到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人员。但在浙江富阳供电局就有这么一群和高科技搭不上边、憨厚朴实的电力线路工人硬是捧回了两项国家专利。5月6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关于配电线路施工中“多功能导线收线机”和“多功能导线放线机”的两张金灿灿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摆在了富阳供电局下属新登项目部所有职工的面前。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QC成果开始起步,历经5个年头的摸索和攻关,该项目部的职工们坚持不懈地创新终于赢得了丰硕的回报。夏军强,项目部负责人,谈起了研制配电线路导线收放装置的初衷:“早的时候,我们在配电线路施工中都是采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虽然大家干得很累,但工作效率却不高,还存在众多安全隐患。于是我们萌生了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线路施工机械化作业的想法。”说干就干,这群不满足现状、敢于改变的年轻人在业余时间搞起了小发明、小创造。定方案、画图纸、研制样机、实际应用、修改完善,渐渐地配电线路导线收放装置的雏形浮出了水面。

  得益于富阳供电局成熟的QC管理机制,项目部的导线收放装置几乎是年年出现在QC成果发布大会上,并都获得了专家评委们的好评和建议。“坚持参加QC成果发布,不仅对我们的研制成果而言是一个阶段性的展示,同时现场专家们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导线收放装置的进化和成熟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QC发布这个平台,也没有我们今天两项专利的取得。”夏军强笑着说道。而作为QC成果发布上的评委,富阳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一开始的粗糙笨拙到现在的精巧实用,我们也是看着这个成果一点一滴地完善起来了的。这也说明QC攻关需要坚持不懈,才能出成果,出成绩。”

  据了解,配电线路导线收放装置的研制成功,使得配电线路架设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实现了从人工作业到机械化作业的过渡,不仅大大提高了导线架设的效率,而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项目部的职工做过测算,单就他们项目部而言,按全年完成50公里线路的工程量计算,一年下来可节省费用5万多元,分别是节省人工费用2万8千多元,节省青苗赔偿费2万5千多元。而且,通过导线收放装置回收的旧导线整齐完好,具有很好的再利用价值。可以这样说,该装置的应用在明显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安全系数的同时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一颗种子的萌芽到参天大树的长成都离不开一方沃土,对于富阳供电局职工而言,这方沃土就是该局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浓厚氛围。自全面启动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以来,富阳供电局坚持以先进的管理手段激励人,以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人,让职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实现从按部就班工作到创新探索工作的转变。在富阳供电局,生产一线职工出书、出发明专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队伍也在日益壮大。随着富阳供电局学习型企业建设的不断深入,相信还有更多的惊喜会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编辑:kelly)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