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电力专家 >> 正文

高玉玺:一位电力人的数字人生
转自: 时间:2010年05月12日11:06

 他,1969年参军驻防大庆油田;成为一名“穿军装的大庆人”。

  他,1988年解甲归油田,从穿军装的油田保卫者,转为穿“杠杠服”的油田建设者。

  他,现在已经有41年工龄、40年党龄、39年干龄。

  他,虽不是什么传奇人物,但在40多个春夏秋冬,1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却演绎了从一到万的一串有趣的数字人生。

  他,高玉玺,大庆油田电力集团文化中心主任。

  收养一个弃婴

  那是27年前的事了。他爱人出差回来时下火车时,一个看上去有二、三岁的小女孩,拉着她的手哭着找妈妈。他爱人在火车站候车室找了好几圈,也没有找到,问她妈妈叫什么名字,不知道。问她家在什么地方不知道。无奈,他爱人只好把婴儿带回家。

  高玉玺一面耐心地照顾婴儿,一面四处寻找孩子的家想和父母。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由于小女孩什么也说不清楚,孩子的家和妈妈没有找到,婴儿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家庭中到是待得挺习惯。可能是缘分吧,他们相处的很融洽。虽然他们夫妻也想过把孩子送到孤儿院,但都没有这个狠心。就这样,半年过去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后来,找有关部门说明情况,办理了收养关系,把户口落了下来。

  高玉玺自己有一个比她大三岁的女儿,经常教育女儿像对待自己亲妹妹那样对待这个婴儿。当时,他家的条件一般,夫妻俩月收入不足二百块钱,还赡养老母亲,五个人的生活费挺拮据的。但经常给这个小孩买喜欢吃的香肠。有时女儿说爸爸偏向,有时小姐俩吵架,即便不是自己女儿的过错,高玉玺也总是教育她,有个姐姐样,让着小妹妹点。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把她送到附近最好的小学、中学。在她17岁那年,地方民政部门和市领导,深深地敬佩高玉玺这种爱心精神,在市领导和高玉玺原部队首长的帮助下,接收这个小女孩到部队医院当兵。

  三年服兵役期满,小女孩复原到高玉玺所在单位的卫生所上班。现在这名小女孩已经三十岁了,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也有一个三岁的 小女孩。他把她当成亲生女儿。她把他当成生身父亲。那种亲密的情感,谁都看不出他们父女是收养关系。

  出版两本书籍

  高玉玺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可谓是出生不长时间就挨饿,刚上初中就停棵。参军时只有名义上的初中文化程度。求知的渴望和工作的需要,他用了18年的时间,学习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参加大专和本科的自学考试,获得了中文、政治两个大专文凭和法律、经济管理两个本科文凭,是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2000年,他根据刻苦自学几十年的经历,编写了《学海无涯》一书。重点谈了自己坚持学习的体会和取得的成果,在读者中反映很好。

  他30多年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新闻宣传报道。许多单位请他给学员讲解怎样当好新闻报道员的体会。在一次给《大庆油田报》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讲课结束时,领导对他说:您是处级领导,本职工作很忙,希望您把讲课教案整理一下,出一本书籍,即可以解决您时间紧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通讯员有本教材的问题。

  2007年,他结合自己的实践,出版了《通讯员写作基础》一书。着重谈了通讯员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新闻采访学原理等。这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辅导书,受到通讯员的普遍欢迎。

  赡养三位老人

  高玉玺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和教育,传承了中华民族孝顺的美德,尊老爱幼。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他赡养了母亲(父亲已病故)、岳父和岳母三位老人。尽管当时他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粗茶淡饭,日子过的其乐融融。老人身体有病他在医院护理。老人的生活费用他承担。现在,三位老人,两位八十五岁,一位八十四岁。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家庭和谐美满。当别人不解地问他,你的负担太重了。高玉玺乐呵呵地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三个‘三八式’,就是‘吉祥三宝’”。

  穿了四次军装

  人生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自豪。他却四次穿上军装。这在人生的旅途上是个负责的经历。 

  1988年,金戈铁马、军旅生涯二十载之后,他恋恋不舍地脱下“国防绿。解甲归油田后,组织上安排他在大庆由油田化学助剂厂宣传部工作。

  不久,根据他在部队时的职务和专业,任命他为油田企业的武装部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他既搞武又搞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企业的经验材料、职工的先进事迹材料和领导的讲话材料以及新闻报道稿件经常参加撰写。

  因为他的特长,组织上把他改为党委办公室主任,第二次脱下军装。

  仅仅半年的时间,又是因为他的特长,组织上任命他担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兼武装部长,第三次穿上军装。1995年,他提升为党委书记,再次脱下军装。

  2003年,他被任命为高炮预备役师装备部政治协理员,根据他现在的职级和在预备役部队担任的职务,被授予预备役中校军衔。第四次穿上军装。

  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这辈子与“国防绿”有不解之缘。

  五次赴汤蹈火

  作为一名大庆人,作为一军人,都具备英勇善战、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作为油田的保卫者和建设者,他在国家和油田生产建设中遇到自然灾害时挺身而出。

  1972年12月,他随部队在辽宁省开原县境内军事演习,在油厂发生爆炸时,与战友们奋不顾身扑灭大火、抢救伤员。

  1975年4月,油田一个油水泡子着火,他和战友们跑步7、8公里,赶到现场扑灭了位于铁路干线的大火灾。保证了开往莫斯科国际列车顺利通过。

  1986年,大庆油田发生内涝,他和战友们吃住在野外帐篷里,连续奋战20多天,排除了积水。使油井的生产得到保障。

  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立即奔赴火场,与战友们并肩作战28天。扑灭了特大森林火灾,保护了国家森林资源。

  1998年9月,大庆油田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作为大庆油田电力总公司领导的高玉玺,奉命带领14台大车拉运石头堵决口,保卫了大庆油田。

  他5次参加重大的抢险救灾,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荣获六枚功章

  军功章是军人光荣的象征,是军人军旅中追求的至高荣誉。高玉玺干工作有一股争上游的精神。宁可让身子受苦,绝不让脸上发烧。在技术革新、战备训练、抢险救灾中成效显著,三次荣立三等功。

  转业到大庆油田担任企业武装部长期间,继承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和大庆油田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全面加强民兵建设,发挥他们在油田生产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系统总结大庆油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拥军优属的经验。其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不能淡化操场,不能忘记战场;拥军办实事,不能让军人可爱一阵子,委屈办辈子;优属动真情,不能委屈军嫂,不能亏待军孩”的经验,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赞扬和推广。他担任武装部长五年的时间,连续三年立功,其中二等功一次。这在大庆油田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电力系统也是少见的。

  搬迁七次住宅

  他的七次搬迁,见证了国家的巨变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油田职工住的是“干打垒”。他结婚时分配的就是只要不到12平方米的“干打垒”。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人民住房也在不断地改善。七十年代末,他家调整为有自来水、有暖气的砖房,面积翻了一倍。八十年代初,他搬进了不但有自来水、暖气,而且还有卫生间的楼房,这对于他家中有八十岁老人来说,是非常方便的。

  1986年,他从小面积楼房搬到两室一厅的二楼。1990年,因为工作的变化,他搬到单位附近的四楼。1993年,又是因为单位的变化,他搬到了六十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楼房。1996年,因为职务的提升,搬到88平方米的楼房。1999年,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购买了120多平方米,三室两厅有热水的住宅。

  八次挂帅创业

  在高玉玺40多年的时间里,有一个数字令人感兴趣。他八次挂帅组建新的单位和部门。在部队,他组建了新型 15瓦电台,担任第一任台长。在换装150瓦电台时,他担任第一任台长。1985年,他到新组建的坦克旅担任第一任通讯科长。1989年转业到大庆,他被任命为大庆油田化学助剂厂第一任武装部长。1995年,他担任新组建的机械仪表厂第一任党委书记。1997年,调任新组建的生产技术服务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1998年调任新组建的大庆油田电力总公司宣传部第一任部长。2006年,奉命组建文化中心,担任第一任主任。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油田,他挂帅创业的单位和部门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坚持自己要做出好样子、带出好队伍、留下好作风、交出好摊子。在组建文化中心时,他白手起家,用两个多月时间组建完毕,各项工作步入正规。第二年,就跨上新台阶,在全国32家媒体发表稿件1700多篇(次)。步入同行业新闻报道先进行列。

  九次调整单位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个人服从组织的政治素质。高玉玺多次调整单位,从基层到机关,从部队到地方,从搞武到搞文。从无线电台到司令部通讯科,从武装部到党委办公室,从机械仪表厂到生产技术服务公司,从宣传部到宏伟热电厂和文化中心。每次都无条件服从,愉快到新单位积极开展工作。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共产党员一切听从党安排。

  担任十个职务

  40多年的时间,他担任了10个领导职务。电台报务主任、电台台长、通讯参谋、通讯科长、武装部长、党办主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宣传部长和文化管理中心主任。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单位和部门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宣传百个典型

  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干部,他始终坚持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总结宣传了28岁的调度长---沈殿成、拼命三郎----孙晓光、“兵头将尾”---安胜利、巾帼英雄---王芳、全国无偿鲜血金奖获得者---许长军等一百多人。他们有的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有的是省部级劳模,有的后来提升为科级、处级、局级干部。

  发表千篇文章

  不管在部队,还是在油田,他始终坚持笔耕不辍。适时报道各条战线的新人新事。30多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石油报》、《石油商报》、《香港大公报》以及省市级30多家媒体,发表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稿件3000多篇。范围从中央到地方、从军内到军外、从境内到境外。

  收获万元稿酬

  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收获,就没有冬天的品尝。从1976年至今,30多年,他获得的稿酬有几万元。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彩色电视和冰箱是紧俏货,一个是买不着,另一个是买不起。他把积蓄的三千元稿费全部拿出来,托人买了一台18寸日本原装的东芝彩色电视机和一台175立升日本原装的日立牌冰箱,用稿费买来的家电使用起来很惬意。

  他用一万八千多元稿酬,给妻子买了件非常喜爱的裘皮大衣。这是丈夫心血和智慧的成果,妻子穿在身上,暖在心里,笑在脸上。


(编辑:kelly)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