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不管干什么,必须树立高标准思想品德、坚守做人的最基本准则,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干好本职工作,我想,这是最朴素的、最简单的道理。作为电力企业的一名员工,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企业添光增彩,绝不能给企业抹黑。”——于朋
非可仁,非常人
——记全国劳动模范黑龙江牡丹江电业局变电检修工区检修一班副班长于朋
本网通讯员 吴金良 高万红 马天龙
“于朋,回来了,快谈谈进京参加表彰会的情景,都有哪些体会。”4月29日9时20分,参加完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返乡的于朋,刚一下火车,就被前来接站的员工们团团围住,纷纷问个不停。
“参加全国劳模表彰会,感触太深了,不仅受到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的亲自接见,还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心情十分激动,深感作为一名劳模的光荣和责任。评上全国劳模,对我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将牢记胡总书记的讲话,发扬劳模精神,为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于朋,牡丹江电业局变电检修工区检修一班副班长,连续多年当选局劳模标兵;2005年当选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省电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当选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入选省公司专业技能人才库;2010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精益求精
3年处理缺陷300多件
“缩短检修时间,保证检修质量”是老于的口头禅。3年来,于朋参加大小检修项目100余次,处理缺陷300多件。说起于朋,变电检修工区主任杨峻良如数家珍。
“干起活儿来就不要命。”这是与于朋共事多年的工友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2008年初,在110千伏东京城变电所处理主变底壳渗漏时,于朋凭着丰富经验,查到了渗漏点,如何堵漏,员工们意见有了分岐,最简单的方法是胶堵,胶堵后时间长了还会发生渗漏,最有效的方法是焊接,然而变压器内有残油,焊接十分危险,焊接技术不过关,焊接时容易造成变压器油燃烧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我来!”关健时刻,于朋冲了上去,凭着精湛的技术,边焊接边用水降温,一次焊接成功,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变压器漏油处理不了的难题。
检修一班员工田剑平告诉笔者:在于朋的努力下,自2008年末,牡丹江地区电网彻底消灭了变压器渗漏难题,至今,牡丹江地区电网变压器无一渗漏。
2009年6月,牡丹江地区阴雨连绵,在220千伏北一次变电所2号主变安装场地,变电检修工区的员工们开始放油、抽真空。此时,变压器需不间断监护,于朋上去了,顶着稀漓漓的小雨一直守护在变压器旁,仔细观察变压器的各种表现,在做油载分接开关直流电阻试验时,发现试验数据不合格,经仔细检查,于朋发现开关内触头磨损已成隐患,施工人员重新进行吊装更新。
“变电设备安装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难题是土建图纸与电气图纸不一致,图纸复勘成了于朋的“专利”,每当班组成员拿着设计部门不一致的土建设图纸和电气图纸不知如何安装时,于朋便凭着经验,现场改图。这些年来,于朋现场改过多少张图不知道,但经老于改过的图纸,都能安装合格,这一点全工区只有老于能做到。”田剑平感慨地说。
2009年8月,110千伏南一次变电所更换主变,由于套管变位反引线无法安装,于朋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提出延长母线、线夹连接的过渡方案,解决了施工的难题。
精打细算
接油盆春检端回1.6万元
2009年春检结束时,于朋为员工检修作业时准备的接油盆,在春检、大修作业中派上大用场,工区在全局春检总结会上受到表彰。
工区工会主席、安全员韩明刚告诉笔者:别看这小小的接油盆,工区在变电站、所检修中,收回废弃的变压器油、开关油、绝缘油、润滑油等1.3吨,节省资金1.6万元。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没想到老于发明的小小接油盆,不但节约了资金,还能让员工体会到别样的节约文化味道。多了一个接油盆,工区的员工都说感觉不一样了。”
王新泽是检修工区的班组负责人,活儿精,能干,工区交给啥活都不含糊。2008年冬,一次变压器检修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至今不忘。
那天是对变电站里的变压器最后一次检修,完活后就完成了当年的检修任务,想想活干得这么顺,心想工区领导准能表扬表扬,可验收时,他没但没被表扬,还被领导一顿批。原因是检修现场撒了不少变压器油。这次“教育”,让他“委屈”了好几天,可想想也是,工区负责那么多变电所、站检修任务,这流点、那淌点,一年下来得浪费多少,想通了就觉得挨顿批也不冤。
2009年春检前,于朋让韩明刚给4个班级都配置了一套接油盆,不管是绝缘油、润滑油、还是变压器油,一滴油也不让白白浪费。别说,这招真灵,从此,进入变电站里的检修员工随车都带着接油盆,再也没让一滴油跑冒滴漏。
于朋说:“每当看到接油盆,就说想起小时候的事:那时家里穷,母亲把所有用过的水都攒到一个塑料桶内,最后用来冲厕。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家人仍旧保持着这个习惯。 ” 看似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于朋始终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其中的真正涵义。“接油盆是节约的一个细节,电网建设现场,一动就能节约,稍不注意就得浪费,我觉得资源的二次利用不仅仅体现节约的美德,还给青年员工培养节俭的一种习惯。”
身先士卒
遇难题回回抢先冲在前
“作为一名党产党员,于朋是班里屈指可数的技术尖子、工作的样板,他时刻走在班组员工前面,在变电所增容改造中,他带领大家攻坚克难,每个工程启动后,他都连续几个月不能休息一天,大家都非常佩服他。”检修一班员工刘一新告诉笔者。
2008年8月14日,110千伏渤海变电所设备改造,渤海变电所是运行20多年的老所,设备陈旧、施工条件很差。检修班组进入现场刚开始施工,天降大雨,由于电已经停下来,工程务必进行,于朋顶着大雨,一直在现场指挥,当变电所主变就位完成时,他全身已经湿透。
2008年,牡丹江宁安110千伏红升变电所新建过程中,首次采用阻和电器元件,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设备的员工不知从何入手,于朋带领班组上去了,一张张图纸对照,一个个螺丝核对,连续2个多月吃住在现场,新工艺被于朋征服了。
同年,绥芬河66千伏互市变电所,采用全钢管结构,这在牡丹江电网首次使用。“谁都从第一次开始,我来!”于朋带领班组上去了。经过2个多月的摸索、安装,一个全新的钢管结构变电所安装成功。
2009年5月,于朋带班组到绥芬河220千伏变电所施工时,爱人打来电话来说家里被盗,工区领导了解情况后,立即让他返回家里看看,看到家里窗护栏已经被小偷破坏,他立即找来焊接人员焊上窗栏,第二天便便返回了施工现场。
“家里丢些东西倒没什么,自己最心痛的是省劳模奖牌被偷走了。也许小偷真把那个奖牌当金牌了。”于朋解释说。
2009年7月,天气酷热难耐,于朋所在班组在220千伏绥芬河变电所更换架空导线与部分设备,53岁的于朋,每天都在15米高的构架上爬上爬下、拽线放线,常常大汗淋漓,汗透衣襟,收工时工友们常常看到他的手不由自主的抖动。大家看他这么大年纪了,就劝他不在再干这些高空作业的活了,可他总是说“有些技术上的活,别人做我不放心。”为了让自己放心,让企业放心,于朋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连他自己也数不清。
“作为一名电网建设者,30年来,我走遍了牡丹江地区所有的变电所塔,几乎没休息过周六、周日,工作强度大,有时也感觉很累,但想到千家万户灯火明,再苦再累也值!”于朋说。
于朋和“真情奉献、忠诚企业”的于朋精神,已经成为牡丹江电业局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可贵的企业无形资产。于朋检修班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班里的成员个个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个个是优秀的变电检修工。于朋所在的检修班也成为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打硬仗”的“突击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