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点对于缺少文科专业的工科类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大学对每个学生来说都不仅仅是攫取知识的海洋,它更是当代青年的精神沃土。
校园媒体则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它作为一种贴近广大师生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枢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记录和传承着。
校媒:三剑合一
从校园广播声中的夕阳漫步到如今讯息便捷的校园网页,校园媒体正向着多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以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校园媒体正不断地传递信息,宣传活动,记录历史。在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中校媒就像一株随风摇曳的风信子,充满活力。
“我觉得校媒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信息传递者、活动宣传者和历史记录者的重要角色。”校团委书记周洁明老师如是说道。
校园媒体的基本作用就是报道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讯息。“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校园中,如果没有校媒对各种活动、事件的报道,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必定会越来越低,这样就无法提高师生认同感和凝聚力。”周老师认为通过校媒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宣传报道,必将在广大师生的心中树立起“母校意识”,即增强在校人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因此在校园媒体的报道过程中,校园文化氛围也悄然变得浓厚起来。
在校园中的很多文化活动如“励志讲坛”、“校园十大歌手”等都是通过校媒的宣传和包装,最终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励志讲坛”从一个小小的讲座成长为一个邀请过包括纪连海、叶莺在内的数位成功人士的深受师生认可的人文讲坛,与自身的努力和校媒的宣传密不可分。
而作为历史的记录者,校媒始终都在忠诚地记录着校园发展的点滴,成为校园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把一代代建设者的经验记录下来,为校园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历史沉淀。
文化:必不可缺
长久以来我国的高考和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导致高中生偏科的情况长期存在,而经过三年文理“定型”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无可避免的会暴露出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不宽等问题。文科院校学生科学知识缺乏,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偏低成为普遍现象。因此,现在大学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提高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迫在眉睫。从某一侧面来讲,大学生自生素质提高也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和受益者。
作为一个工科学校,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可谓不丰富多彩,校团委、二级院系团总支以及社团、学生会等部门组织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纵向上,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每个月的校园节日,社团节、科技节、体育健身节、艺术节等精彩纷呈;而在此基础上,学校的素质拓展学校、艺术团等文化艺术类平台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周洁明老师介绍到:“作为一所工科类院校,在缺乏专业学科的情况下要建成这样的艺术类实践阵地是很不容易的,我校第二课堂所有的课程都是免费向同学们提供的,大家都有机会在一个大的工科背景下学习一些文学艺术知识,比如油画、摄影、古诗词鉴赏等等,我相信即使身在工科院校,学生也依然能够获取足够的文学艺术类知识。而且我校这几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成果也非常显著,‘精灵话剧社’就是最好的例子。一群充满热情,怀揣梦想的孩子,自己编、导、演不说,还拿过不少话剧类的奖项,不仅为电院争光,更是激励着所有寻梦的孩子:身为工科生的我们,同样也能做到!”
未来:齐头并进
2010年是“世博年”,作为上海高校的一份子,我校开展了“微笑世博行,电院献五心”的系列活动来迎接万众瞩目的世博盛会。“其中有一份《五心周报》,是学校世博志愿者工作组围绕世博主题所编发的报纸,虽然没有新闻专业的学生,但我们却拥有着一群对新闻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们在不断为校媒注入新的活力,近期《五心周报》已经和大家见面了。”周洁明老师微笑说道,“我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对世博志愿者进行体能训练,岗前培训,同时学校所有的第二课堂活动都会围绕着世博这一主题。”
在电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媒体正在以更多元化的形态——如报纸、广播、网络等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几年间,校媒的发展十分迅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来,以自己对新闻的热情、执着来为这片热土挥洒汗水,在这通往梦想的道路上用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步伐越行越远!
个人简介:
周洁明,女,1979年7月24日生于广西,祖籍广西桂林。现为上海电力学院团委书记。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在上海电力学院基础学院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并兼任基础学院一年级本科团总支书记;2004年7月至今,在上海电力学院团委工作,2005年7月担任校团委副书记,2007年10月担任校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