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精英历程 >> 正文

我国电力工业的现代化历程
转自: 时间:2010年08月30日09:00

由于电能易于传输和转化,所以一经工业规模生产,电力工业便迅速发展。从1875年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电厂,到二战之后电力工业的加速发展,电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大型发电机组的建造。火电方面,1965年,美国雷文斯伍德火电厂安装并投入运行世界上第一台100万千瓦机组。到1977年,美国已有120座装机容量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厂,其中21座超过200万千瓦,最大的火电厂帕里歇装机容量为350万千瓦。水电方面,美国大古力水电站现有装机容量为649.4万千瓦,最大机组容量70万千瓦。加拿大的丘吉尔瀑布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22.5万千瓦。中国的三峡水电站,设计容量更是达到1820万千瓦。

目前,世界电力技术发展方向正向高效率、环保型的方向迈进。在火电工业中,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联合循环发电技术逐步被采用。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得到普遍重视,美国、欧洲都加强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并力求使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上升。如德国计划到2010年使“生态能源”的发电量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10%,英国政府也计划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0%。

从1882年英国商人开办上海乍浦路电灯厂至今,我国的电力产业已经经历了12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力工业的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力工业大发展,年平均发展速度在10%以上。纵观我国电力工业的现代化历程,以不同发电能源大型机组的建设为标志,可以初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2~1954年。这一时期,我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尽管电力工业一直在缓慢发展,但是从其现代化进程而言,仍然是以设备引进为主要方式,尚不存在自行建造的成套发电设备。

第二阶段,1954~1979年。这是我国电力工业逐步具备自我开发、自我发展能力的阶段。以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电机厂顺利通过了耐压试验为标志,中国开始了自行制造成套火力发电设备的历史,电力生产跨入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行列。继火电之后,水电业逐步实现国产化,1960年,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设、安装的水电站——浙江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这标志着中国的水电行业同样具备自有技术。1969年,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甘肃刘家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大型水电技术的建设能力。

第三阶段,1979~1996年。这是我国打破电力行业众多限制,促进电力工业大发展的阶段。1979年2月,水利电力部撤销,电力工业部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同年,电力部提出《十大水电基地开发设想》,包括黄河上游、红水河(含南盘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长江上游(含清江)、澜沧江中游,以及湘西和闽浙赣水电基地的布局,总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1981年山东龙口电厂一期两台10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总投资2.05亿元。中央和地方合作办电,实行“谁投资,谁用电,谁受益”的办法。这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打破了电力部门独家办电,实行中央和地方合作办电,并且初步试探了股份制办电。198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报告”。奠定了在我国1/2国土面积上,在2/3县域内近8亿人口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国家在贷款、税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县为单位组成实体,采取“以电养电”方针发展农村电气化事业。1984年12月,中央、国务院领导就组建“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利用外资办电、加快电力建设作出批示。1991年,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并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开发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华能发电、华能国际电力、山东国际电力和北京大唐4家电力企业作为首批上市的预选企业。8月起,4家公司陆续在纽约和香港上市。这标志着我国电力企业已经开始运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同年5月25日,在落实电力“三为”服务方针的基础上,“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启动。为贯彻落实《国家八五扶贫攻坚计划》,电力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共同召开农村电气化工作会议,提出“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两年之后,全国有14个省(市区)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大电网区域内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也取得成效,400多个县达到电气化标准。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大坝长2335米,坝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224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

第四阶段,1996~2003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电力工业总规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996年起,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国家电力公司首次跻身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83位;2001年再次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77位。2000年3月14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建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2003年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实现首批机组发电目标,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电力体制改革为电力工业的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从2002年底起,电力体制改革展开,中国电力工业开始实施厂网分开,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2002年12月29日,中国形成了两大电网、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的格局。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为两大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为5家发电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为4家辅业集团公司,电力工业由垄断走向竞争,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对电力工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入围世界五百强。2003~2007年,全国装机容量从2002年的3.2亿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13亿千瓦,5年增加3.93亿千瓦,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单位千瓦装机容量造价从5000元降低到4000元,节约资金1000元。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力大国。2007年,三峡电站右岸机组实现了大型水电设备国产化,标志着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实现了三十年的大跨越,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来临。截至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当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电力基本建设与投资方面,2007年全国共完成电力基本建设投资5492.9亿元,其中电源建设投资3041.5亿元,电网建设投资2451.4亿元。2007年全国基建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10009万千瓦;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5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8848万千伏安。电力生产设备方面,三峡电站、百万千瓦火电超超临界机组的建设,表明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输电设备方面,电力输送线路损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大体持平,表明我国输电设备制造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目前,我国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已经具备了向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等国出口输电与发电设备的能力。


(编辑:肖国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