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点亮新农村
——郑州供电公司助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掠影
走进河南省郑州市的新农村电气化村,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映入眼帘:鳞次栉比的别墅别致高雅;整齐规范的线杆笔直挺立;宽敞的道路两旁,锈迹斑斑的旧变压器也被新的大容量变压器所取代,工艺规范的电线串家走户……
近年来,郑州公司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9年年底,该公司已完成845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2010年,该公司将在此基础上,在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再建93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并力争在年底前实现达标。
为农民用电解难题
提起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新郑市辛店镇北靳楼村村支书高金亭感慨颇多:“北靳楼村没进行电气化建设前,村里的空调很难启动,很多村民当时都到村里来反应这个问题,现在好了,用电也更安全更方便了,很多村民都添置了新电器。”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新郑供电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8月11日,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杨庆一行来到北靳楼新农村电气化村、实地察看了该村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情况,并对郑州公司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在新郑市观音寺镇十里铺村,笔者见到了一张手掌大的卡片,一面印有电力服务承诺,另一面印有供电管理员的姓名、联系电话。据观音寺供电所电工赵书平介绍,今年7月底,观音寺全村830户村民每户都收到了一张这样的卡片,村民用电有什么困难的话,只要打一个电话,电力服务人员就会马上赶到。
为了能给农民用电提供最大的便利,郑州公司还成立了 “青年文明号”流动服务队帮助农民解决难题,这种主动走出去现场提供服务的形式,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随着电气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力已经走进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离不开的“助推器”。
让农民用电得实惠
2008年以来,郑州公司通过加大电网设施资金投入,积极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极大地提高了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能力,有效解决了农村配电结构不尽合理、线路设备老化等问题,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用电条件,使农民享受到了安全、可靠、优质的电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位于始祖山脚下的千户寨乡李庄村,两年前没有一口水井,家家户户都是靠水窖里积攒的雨水生活,浇地更是标准的望天收,每年收成的多少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现在有了机井,机井通电后浇地方便多了,灌溉用电的电费每分钟才8分……”在田间,李庄村村民苏玉卿高兴地对笔者说。
机井通电给成千上万的农民带来了方便。据统计,今年新郑市供电公司共完成13个乡(镇)148个农业排灌配电台区、1256眼机井的“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建设, 970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不仅亩产量得到了提高,每亩的浇地费用也节省8块多钱,让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为企业发展添活力
“别看我们是在农村,但我们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家住登封市大冶镇冶西村的曹天忠指着他家的4台空调室外机对笔者说。原来,曹天忠在村里开了个铸件厂,为了给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他便为每间厂房都安装了空调。曹天忠介绍说, 冶西村经过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后,充足的电能有效调动了村民创业的积极性,致富后的村民这家买电脑,那家添冰箱,连“滋滋”响的电磁炉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农网改造以后,孟庄镇农民石聚彬办起了大枣加工厂,两年来,石聚彬乘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东风,成立了融红枣种植、冷藏保鲜、研发加工、专卖出口为一体的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8月20日,在奥星实业有限公司,工人把包装好的枣制品装进三十多辆卡车。谁也不会想到,这座占地20万平方米,拥有500亩红枣科技示范园和5000亩无公害红枣联合基地的公司所在地——孟庄镇,在20年前却是全市有名的贫困镇,而如今,该镇已经是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
石聚彬说:“是电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供电公司对我们镇的供电设备、线路进行了集中改造后,企业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公司的年产值逐年提高,今年将达到5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