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大型系列人物专访•潮涌一医之张郁林
转自: 时间:2010年09月10日08:57

    大型系列人物专访·潮涌一医(一)
  开篇话
  许多人对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科主任、专家们都很熟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专长、他们在医疗领域的造诣人们口口相传,形成了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团队的品牌印象。毫无疑问,正是这些人开创了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辉煌。但是,作为一个团队,正如一座宝塔,仅有塔尖显然是不够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真正支撑这家医院快速发展的除了一批处在塔尖上的领军人物外,更有一大批默默奉献自己,积累自我的后起之秀。当你对这家医院的了解更深入、更细致之后,你会发现,这些后起之秀对医疗技术的锤炼,对患者的精于求精,在医德、医风上的承先启后,或许能让你了解这家医院兴盛的真正内核。这些后起之秀让我们看到了医院人才战略的巨大效应,他们中既有医院长期培养的结晶,也有刚刚引进的高层次“空降兵”。为了让你更深层次了解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团队,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大型系列人物专访·潮涌一医》,用我们的眼光,全方位、多层次解析这些“后起之秀”。
  张郁林,心胸血管外科的“空降兵”
  --记宜昌市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张郁林
用实力证明自己
  张郁林,一个宜昌医疗界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说他熟悉,是因为9年前,他就是宜昌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说他陌生,是因为9年后,当他重返宜昌时,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张郁林。
  他是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才中为数不多的“空降兵”之一。作为医院引进的特殊人才,张郁林从2009年5月进入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用100余台“0”失败的心胸血管外科手术证实了他的特殊,也证明了医院引进他的价值。
  采访张郁林时,我们在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室里,见到了这样一幕:两名男子抬着一块足以占居主任室整面墙的巨幅匾牌,上书“以智勇救死、凭德艺回天”。一名中年妇女双手合十,不停地对张郁林说:“感谢张主任!感谢你救我父亲一命……”
  原来,这位中年妇女的父亲梁老是宜都市一位退休干部,今年74岁,因多年的心脏瓣膜病合并严重冠心病,已被数家医院判了“死刑”。经人介绍,转院住进了市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张郁林大夫在仔细分析病情之后,决定为其行手术治疗,硬是从“死亡线”上抢回了梁老的生命,即将康复出院时,梁老的子女们做了这件他们惟一可作的感谢之举。
   张郁林的“一医情缘”
  1994年7月,张郁林毕业后进入我市某大医院工作。1999年他师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毛志福教授, 2002年离开宜昌调入江苏南通心胸血管专科医院,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张郁林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几年间他先后到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国内著名的心脏中心进修学习,2008年又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心肺血管外科进修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进修和工作实践,张郁林在心胸血管外科方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他个人的华丽转身,2006年后一直担任医院心脏外科学术带头人。本来,在南通医院无论是经济待遇,还是工作环境都已足于让这位在心血管外科领域颇有影响的医生在这里“安营扎褰”。
  因为当年一同毕业的同学,熟知他在心血管手术中的造诣和影响,希望他重新回到宜昌。为此,张郁林和市一医院有了接触。2007年,副院长颜克钧亲自前往南通观摩张郁林的心胸血管手术并表达了邀请他回宜昌的愿望。但是,张郁林却担心自己的专业在宜昌无用武之地。令张郁林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从新加坡回国后,医院院长刘先哲亲自与他联系,邀请他先来看看。2009年5月,对宜昌有着特殊感情的张郁林来到了一医院。在了解设备状况、人才队伍情况后,张郁林对这个已集聚了一批人才,有一个专业团队,并致力打造湖北一流的地市级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特色感到十分满意。决定先试二个月看看。在这二个月里,他参与了一些手术,还先后深入到各个县市区考察和调研。当他发现宜昌有大量病人需要做手术恢复健康时,张郁林没有再犹豫,毅然决定加入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团队。去年6月,张郁林走上了外四科的副主任岗位,此后不久,心胸血管外科分离出来,张郁林成为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首位主任。
  张郁林的“患者情结”
  张郁林在来一医院前,一直担心怕患者不多而无手术可做,从而荒废了专业。令他倍感惊讶的是:一是宜昌地区此类病人之多,大大超出他的想象;二是一些患者因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是因为受经济条件限制,而贻误了最佳手术治疗时间,从而导致了病情加剧,以致影响生命;三是因为本地心胸血管外科没有广泛开展,致使大量患者需要到武汉以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才能完成此类手术,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因为延误时机而影响治疗。作为专业大夫,张郁林知道,近10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心胸血管外科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进步。过去只能到北京、上海做的手术,目前在一些地市级医院也能完成。因为一医院领导的诚意和宜昌地区大量患者的需要,他回到一医院,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他接手的第一例手术是一个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这也是一医院自主完成的第一例同类手术,手术很成功。不久,医院一名中层干部的家属需要做手术,也很放心地让他主刀。
  张郁林对病人有一种特殊的关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自己有“患者情结”。一次,张郁林和他的助手们为一位家住宜昌开发区的松滋籍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心脏手术,手术完成后,张郁林没有马上离开病人,而是继续守在病床前。恰在此时,病人伤口出血,张郁林果断采取措施进行紧急施救,止血、心肺复苏等一系列处理后,病人的血终于止住,生命体征恢复正常。长达15个小时的紧张战斗张郁林及其团队虽然体力严重透支,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每次手术后,坚持在监护室守候,陪病人度过危险期,是张郁林最显著的工作特点之一。他告诉我们心脏手术结束后,整个工作才完成了三分之一,更多的治疗是在监护室完成的。
  百余台手术“零失败”
  张郁林告诉记者,通过为病人做手术来救死扶伤,虽然谁也不敢承诺自己的手术会百分之百成功。但对一个外科医生来说,就是要有追求手术“零失败”的勇气。就张郁林而言,已做过多少手术他已经记不清了。在南通,他一年的手术超过300台,但他至今仍保持着“0”失败的记录。
  回宜昌后,从2009年到6月到2010年5月,张郁林在一年时间内共做了100余台手术,其中包括家属送匾的梁老爷子在内的几十例高难度的大型手术,没有发生一例死亡现象。这实属不易。这其中的一些手术,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更需要更大的勇气。用医生们调侃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踩着地雷排雷”。 因为一旦手术失败,不光会对医生的声誉带负面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其它副面影响。但是,凭着对病人的同情和医生的责任,张郁林硬是冒着风险做了一批在别人看来简直不可能的手术,其中包括大血管置换手术、重症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手术、体重小于10kg的婴幼儿心脏手术、7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心脏手术及及重度心衰病人的心脏手术。张郁林特别强调,心胸血管外科手术的开展不是依靠个人力量,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撑,一医院强大的心血管麻醉、重症监护及心血管内科团队是目前零失败的根本保证。
  张郁林回宜昌后,还给爱美的女孩子们带来了福音。对女孩子的心脏外科手术,过去做手术会留下胸部正中部位较大疤痕,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张郁林来一医院后,推出了腋下切口微创手术,让很多女孩子受益。他所做的十几例此类手术,全部成功。
  为了保证手术“零失败”,张郁林特别注意和病人及家属沟通,告诉做手术的目的和各种风险,让病人真正从思想上解除恐惧,从行动上积极给予配合。对于个别危重病人,他甚至直接告诉其病情以及是否有必要做手术和做手术的成功率。这对保证手术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刘先哲院长推行的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脏超声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等组成“心脏中心”模式,注重业务学习,加强协作沟通。张郁林来后,运用心脏中心模式的优势,大力开展临床工作,是零失败的有力保证。
  护士长眼中的张郁林
  市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共有7名医生和18名护士。张郁林,这个在患者眼中的“救命恩人”,在他们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
  在一医院采访时,该科护士长刘晓轶告诉记者,张郁林深得医生和护士们的敬佩与拥护。她说,这种敬佩和拥护不是靠科室负责人的行政权利产生的,而是靠他的手术权威、高度责任感和他对病人的高度同情心派生出来的。作为一个靠技术实力被引进的科室主任,张郁林对医术的刻苦钻研和对手术的精益求精,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他进一医院后,靠做100余台“零失败”的手术,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尤其是他对病人们富有同情心,使他一方面拒收红包,另一方面他还启动了“爱心工程”。国内知名的“胡大一爱心工程”,今年初在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启动,目前已有20多名儿童接受了救治,张郁林所做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特殊的人才必将为宜昌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编辑:杨芝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