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人力资源 >> 薪资行情 >> 正文

27个省区市上调 或计划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转自: 时间:2010年09月14日09:08

    有观察家指出,从目前态势看,这一轮“加薪潮”很可能会蔓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年已有27个省区市上调或计划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涨工资,如重石砸向了我们多年低位徘徊的“薪水深潭”,激起一重重耐人思量的“波浪”。薪资上涨,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际意义与象征意义叠加,使眼前的加薪潮成为一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味的“无言的表达”。

  首当其冲,一个最显见的意义是——较之其它再分配方式,初次分配无疑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尤其在当前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都来自劳动收入的情况下,适度增加劳动报酬就显得更为重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不仅让广大产业工人实现体面劳动,而且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然而,更为深层的启示在于:“加薪潮”,是对我们“惯性”运作的发展之弊发出了终结的信号。其一,不再纵容一些企业长期“只涨利润不涨工资”的行为。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收益权永远是劳动关系的核心,也是关切员工群众生计的主要“穴位”。如果说,企业发展之初,可以凭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作为支撑,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该有意识地怀有“反哺”之心,随利润之升而适度提高工资。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建立在员工利益相对受损的基础上。遏止“资本无道德”,是每一个良性企业应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否则,劳资博弈的种种现实冲突,可能酿成企业生病、社会吃药的风险。

  其二,要坚决地向“廉价劳动力”时代告别。不可否认,依靠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优势,“中国制造”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这种“世界工厂”的继续运行,将越走越仄,越来越险。正如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这种压低工资获得竞争优势只在全球产业链中分享可怜利润的低端发展模式,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议价能力的时候,如果仅仅沉醉于这种“偷懒”的发展模式,吃老本,则之前累积的优势也将逐渐丧失。经济学还有一种“贫困化的贸易增长”理论这样告诫:如果一个国家是以劳力超低价来刺激出口,那么出口越多,出口国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越少,这个出口国也就会越贫穷。所以,与其说,加薪带来的是一种压力,不如说是在割裂一种眷恋。

  或许有人会说,提高工资,会增加生产成本,在我们所熟稔的招商引资中丧失“比较优势”。这种说法其实似是而非。低工资可能是比较优势,但绝对不是核心竞争力。廉价的劳动力,并不是现阶段中国吸引外资的第一位优势。据报道,一些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多次表明,他们眼中的投资环境,依次为“配套能力、市场、政府服务、劳动力价格”。尤其是,从许多年不断上演的“民工荒”到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都在警示——低工资经济是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的经济。所以,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减少对廉价劳动力过度依赖这一“信号”的潜台词,是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呼唤,是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切诉求。终结低工资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最终并不是劳工,而是企业和中国经济。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在这个时候,如果依然津津乐道低工资的优势,在产业链的低端“拼血汗”,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经济就会成为纸上谈兵。不妨把工资的提高作为一种积极的动力,促进经济由依靠高投入与廉价劳动力转向依靠效率与技术进步,加快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从而早日进入到一个工资与GDP同步增长的良性轨道。

  不可否认,涨工资会带来种种“短痛”,但是,这总比未来产业发展失调、失血、失衡之“长痛”,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加薪潮”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坏信号。为一线产业工人加薪,不能被简单视为一个道德命题,而是应放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局中认识考量,顺势而为。


(编辑:陈浩翔)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