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和谐创业”人物专访:激情、能力、合作,你有了吗?
转自: 时间:2010年09月16日08:34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创业”成为了越来越热的话题。走到今天,它既不再是过去少数弄潮儿的专属物,也不再是找不到工作后的无奈选择。它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作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对“创业”存在各种各样的期待、猜想与疑惑。今天,《北大青年》专访出席“和谐创业”全国高峰论坛北大专场的来自政界、企业界人士,讲述他们理解的创业,希望能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创业道路的学子们一些启发。

    嘉宾介绍(左起):
    林炎志 原北大党委副书记,现为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负责就业工作 
    王志东 新浪网创始人,现为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杜德利 德利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大学生创业中存在“即兴创业”的现象,即专业不对口。您如何看待?


  林炎志(以下简称林):大学尤其是本科,现在很难说是一种专业教育。大学本科在我们教育体制里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它是基础性的,是全面的,是文化基础教育。真正的专业学习是在大专等职业教育学院,或者是本科之后继续深造。北大不是一直强调通识教育吗?比如国政专业,它只是通过国政这个渠道来了解更多的事情,是一种手段。当看到更多的事情时就会发现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了。因此专业对口这个概念在本科不应该过分强调。


  杜德利(以下简称杜):所谓的专业其实是相通的,万业相通。但是,你在创业前更多考虑的是你自己的能力,还是自己的专业?有些人就会去想:这不是我的长项,但我未必做不到。但是如果认为这不是我的专业,所以我干不了,那也是你的起点,你的思维模式。你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这个机会就恰恰就离你很远了。


  王志东(以下简称王):专业不对口其实是从来都有的,不是创业才有。相隔20年的老同学们聚会时,你会发现还在原专业领域内工作的人不会超过10%,大部分都偏离自己的专业,只是有的偏离得少,有的偏离得比较多。而且大学教育是基础的,更多的是对你个人性格的塑造,所以专业不对口并不是那么重要。


  另外我认为一个人毕业之后是去开餐馆,卖猪肉或者从事其他工作,这是没有高低卑贱之分的,做每一行都能够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过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是你进入社会的一个起点,要慎重选择。


  记:有一些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得到了家庭的资助,这是否使得大学生创业并非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同学是否不应该轻易尝试创业?


  杜:有钱人的孩子在创业时可能起点会高,但也正是他有好的环境,决定了他有路可退,什么事情都有依靠,也许闯劲就没那么足了。但条件差的孩子,也许正是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与冲动激发着他创业,而且很多时候他无路可退,反而能做得更好。


  林:财富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开始没有,那就从小事做起,慢慢来。很容易得到的财富去得也快。

 

  记:在具备了怎样的素质与条件下,大学生才应该考虑去创业?


  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你要能够吃得了苦,你就适合创业,要吃不了苦就不适合。就业吃的苦比创业差得远了。你就业,人家雇佣你,聘用你,总还是有现成的条件,省心多了。另外是需要团结奋斗,单枪匹马的创业很难成功。前一段时间听俞敏洪讲他的创业经历,他说他的成功经验在于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意团结协作。他的经验值得很多人学习。


  王:一个人是否适合创业当然会有一些天生的东西,比如说有些人头脑活一些,胆子大一些,因为创业是比较冒险的,就业相对是稳妥的。第二点创业和就业是需要机遇的。如果机遇给你的是很好的工作,可能就诱惑着你不想创业了,你会想这么好的一个工作怎么能不去做。可能有一些人找不到工作了,被迫就去创业了。


  创业需要激情,也要有创业的时机。比如你要有一个好的项目,你觉得条件成熟了,可以创业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什么想做的,你的冲动还没有形成的话,也许你可以先去就业。因此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且其实每个人都有创业的冲动。


  杜:很简单,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这个能力是你自身认为的能力。有些人做了一辈子也没做好。有能力,有胆子,才能做好。


  记:北大学生在创业领域内是否有自己的优势?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林:北大多元、活泼的环境塑造了北大学生活络的思维,另外北大学科比较全,文理相通,使得学生思维也比较全面。学校对创业也有很多政策上的鼓励,比如资助创业,邀请企业家指导创业团队,还有各种各样的比赛、讲座,这都为北大创业的人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在中关村,我印象中咱们北大很多人都做到了高科技公司的最高层,都是搞创业,搞管理的。这也和北大的文化有关。(笑)北大的课程还是有“劳心者治人”的长处。在北大我接触了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孩子,但是再聪明的孩子一个人应付局面也有出问题的地方。再优秀、再年轻的人都会有力不从心的一天,所以团队合作是必要的,创业不是非得一个人创出一片天地,你能团结的人、指挥的人越多,你的事业做得也会越大。创业和合作是必然相关的。北大学生得学会与人合作。


  杜:我公司也有北大的学生。北大的孩子思维很活跃,知识面很广,所以看问题很全面,也很有新意。我看很适合做管理者。但北大学生也有自己的不足,说实话是眼高手低,有一种优越感,这是不适合职场的。另外北大的学生还要更学会和别人合作,懂得合作的管理者才是真正合格的管理者。


  王:首先我想和北大学生说的是毕业后大家继续读书也好,就业也好,创业也好,条条道路通罗马,每条路上都会有成功的可能,不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如果你选择创业,首先要记住,创业的机会永远都有。不是说十年前、二十年前这批创业的人把机会都给用完了,现在创业艰难了,不是这样的。更不是说你非得现在就创业,等过几年创业的机会就没有了。要记住,创业的机会永远都有。


(编辑:杨芝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