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化,却有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一项已向国家申报专利; 一名普通员工,却已经是集“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三晋技术能手”、“华北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优秀人才; 42岁,从事线路检修24年,却坚持要求不动岗… 诸多的不可能,都在他身上成为了事实。他就是山西晋中分公司输电工区检修班班长——方守盛。 1986年10月,方守盛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一名线路工,从此便与线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他的话说: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登上杆以后才发现,有一种无奈叫做力不从心啊。很多事情就像描述太空行走那样,干着急却使不上劲”虽然时过境迁,但是方守盛当时的那种“切肤之痛”溢于言表。“80年代的输电设备参差不齐,有苏联进口的,有国产的,通用金具有时也就不能“通用”了,所以很多时候就靠人力这种最笨拙、最原始的方法,用更长的时间去完成。” 1988年4月,方守盛所在的班组接受任务:110千伏榆遥线耐张更换绝缘瓶。刚刚被允许登杆作业的方守盛,兴奋地、快速爬上铁塔。开始工作后,却发现他需要干的必须是托住重达200多斤的两串绝缘瓶。“那时虽然年轻,可是我体重才100斤出头,根本没有力气边托着瓷瓶边干活。10分钟不到,早累得不行了。咬着牙一直坚持到工作完,整个人都僵了…” 现在,方守盛依然清楚地记得回家后跟父亲的对话: “这活怎么是这么干啊,太费劲” “就是这么干啊,一批带一批都是这样” “就没有好办法?” “嘿嘿,年轻人有想法好,但是可别异想天开…” 父亲的话,没有打击方守盛,喜欢挑战、不服输的他开始琢磨:如何能将绝缘瓶的重力转移到铁塔上,让工作人员能够甩开“包袱”,更安全、更快捷地工作?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开始翻起了力学书,并一次一次自制模具,反复推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试验,方守盛制成了“紧线平衡器”。通过这个工具,可以将200多斤的绝缘瓶连接到铁塔上,把荷载的受力者变为铁塔,从而将工作人员“解放”了出来。“节省了人力,工作的安全系数和效率都大大提高了,工期从一天缩减到了几个小时,工区一时传开了。挺高兴的,辛苦没有白费”。 第一次革新取得成功,给了方守盛很大的信心和力量。从革新到发明、从改造到制作,他了“钻”进去。 1993年,他对更换绝缘子工器具进行技术改造,获得成功; 1998年,他对大刀卡进行了改造,在工区推广使用; 1999年,在220千伏更换耐张绝缘子工作中,对原有作业方法进行更新,在工区推广使用; 2005年,进行双绝缘子串不平衡纠正技术改造,获得成功; 2006年,在反复琢磨后,多次组装、实践,方守盛自行研究发明了“架空地线提升器”。此项发明利用传统丝杆的伸缩将地线提升,实现了荷载由人到机器的转移,既节省了人力,又为预绞丝缠绕工作提供了足够的平台,解决了困扰检修人员多年的难题。此项发明被公司推荐申报国家专利。2007年,对拖瓶架、三角架进行改造,获得成功并推广使用;2008年,进行防风偏单线夹安装重锤片技术改造,获得成功;2009年,进行220千伏线路串线严重地段技术改造,将预绞丝与防震锤并用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效果良好。“方师傅是我们工作的‘提速器’”,许多检修工这样认为。 方守盛不止自己琢磨,还传、帮、带,把技术教给更多的人。2009年被山西省电力公司聘任为技能培训师,输电比武、技能鉴定逢场必到,到目前,共集中授课450小时,培训200余人。 术业有专攻。喜欢技术革新、传道授业的方守盛更没有荒废“主业”,他的技术那也是顶呱呱的。爬杆、拆零件、装设备样样拿手,这同样得益于方守盛的“钻”劲。全区带电安装第一台避雷器时,因为不太明白原理,他从工区问到分公司,再到临汾电校,最后电话咨询了国网公司专家,真正弄明白了根本原因是电流波形与雷电波形不同后,他才带领班组成员安装并现场讲述了工作原理。“20多年了,我总是先把原理懂了、通了,才去工作,绝不盲干”。 不仅在晋中,在省公司、华北电网公司、国网公司,方守盛也是“挂了号的”:入选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库、华北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库,连续两年在省公司比武中获得前三名。2008 年,已经是40岁的他,依然被推荐参加国网公司技术比武选拔赛。从分公司、到省公司,一路过关斩将,他“冲”到北京,参加了华北网公司一级的选拔。在参赛队里他是年龄最大的,他的率先垂范、过硬技术不仅受到评委认可,更让参赛的队员钦佩不已:“方师傅工作时特别有爆发力,劲头很大,我们很多年轻人都自叹不…..” “热爱就有动力,钻研就能攀登”,方守盛说这是自己的座右铭。是的, 24年,就是这股精神头,使一名普通的电力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着宝贵的价值。
(编辑:王玉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