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认识世界中有许多未被认识的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对人本身的认识,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生命秘密的不了解,也表现在对各种能力、水平、性格、工作倾向等等的难以了解。我们中国的语言中有不少关于人心难测的成语,比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用人单位不可能用“日久”的方法来识别急需或重用的人才。我
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想预测人的命运民族,从算命卜卦到看面相手相,这些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着众多信徒对它顶礼膜拜。中国也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但它毕竟主观意识太强,而不可能被现代用人单位所采纳。我们中国还有“伯乐相马”的故事,但那只是谈“马经”而非“相人”。
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计划分配到市场的双向选择,这一个“选”字,有着极其深奥学问。用人单位的选人从最初的靠主观判断的面试、笔试到请来“人才测评”这位现代“伯乐”,其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人才测评并非是新玩意
其实人才测评并不是新的玩意,它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人才测评只是心理测评的一种。所谓心理测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测试人的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最先提出心理测评这个词。1904年,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了第一个儿童智力测验量表,接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孟教授,提出了心理商数的概念,简称为IQ.计算IQ的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二次大战后,许多企业家看到了心理量表在招聘人员中的积极作用,由此,心理测评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的心理测评主要是在1978年以后开始广泛运用于实践。在企业招聘中进行心理测评始于8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的发展,心理测评技术在我国企业选拔与安置人才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电脑的发展和普及,只是让人才测评配上了更科学的手段而已。通过心理测评,可以了解一个人是否符合某一岗位的需要,将他安置到适当的岗位上去,以保证人尽其才。
1988年,我国第一家人才测评机构———上海市任职资格评价中心成立。随后,深圳市企业高级经理人才评荐中心、北京市人才素质测评考试中心相继成立,许多省级人才服务中心也纷纷开设了人才测评业务。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测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欢迎。在上海,近年来市任职资格评价中心已先后接受了数百家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的委托,运用人才测评手段来选拔中高级管理人才,同时还为上海的十多家急需招聘人才的银行等单位提供了人才测评服务。在北京,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已连续两年在面向社会招考局级干部中采用了人才测评工作;在深圳,华为集团在企业内聘有心理学研究生专门负责人才测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