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电力专家 >> 正文

记福建电科院配网所80后团队
转自: 时间:2010年10月15日08:52

    瞄准——蹲伏——腾空——跨越。如果眼光如鹰隼般犀利,毅力如蒲苇般坚韧,蹲伏时能坚心夯基固本,厚积薄发后自然能跃得更高。正因为懂得这个道理,福建电科院配网所的陈彬、郑高、易弢、刘至锋、朱淑娟、池毓通6个“80后”才用三年的时间成就创新一跃。这一跃在“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的活动热潮中跃出优美的弧度。
  写在厚积薄发之后
  “沿海的旅游区,负荷沿着海岸线呈细长条带状分布,如平潭岛东部沿海的国际旅游发展区,就可采用链式扩展(标准)供电模型。”9月13日,陈彬侃侃而谈。“这种模型适应性强,扩展性强,对称性好,跟供电区域的负荷特征十分吻合。”
  平潭岛综合实验区是福建省政府打响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的首个发展区域。为构建高水平的平潭岛综合实验区中压配电网,陈彬他们为平潭岛的主城区和旅游区分别“量身定制”了两种国内首创的标准化供电模型。
  据陈彬介绍,供电模型是指能综合反映某一供电区块内地域特性、负荷特性和电网现状之间规律性的供电网络单元。以这种标准化的供电网络单元严谨构建的区域性中压配电网可以缩短用户停电时间,强化配网转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增强配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今年5月,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在福建省公司的指导下,陈彬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标准化、系列化、差异化的中压配电网供电模型研究,提出国内首创的三角形扩展(标准)供电模型。供电模型提出不过短短三个月,陈彬他们接连提出了平潭、厦门、闽西北乡镇等地区适用的供电模型。
  他们还建立了国内首个供电模型库。应用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三角形扩展(标准)供电模型提出之后,他们转变研究思路,放弃“具体模型具体研究”,而是先从供电模型的物理本质出发,将供电模型分为点状、链式、平面供电模型开展研究,总结出三大类十几种模型的应用规律和特点,以此建立起供电模型库。据了解,他们提出的点状、链式、平面三类供电模型系列已包含多种备选供电模型。这些供电模型在理论上的供电可靠性都能达到99.9%~99.999%之间。
  “具体应用时,只需通过分析供电区域的负荷特性、地域特性、电网现状来对号入座选择供电模型的‘大方向’,然后通过比对优选确定具体模型的‘小细节’,用起来自然事半功倍。”电科院科技管理专责吴丽芳告诉笔者。目前,课题组成员郑高、刘至峰正在开展的莆田、三明城市配电网、闽西北乡镇配电网供电模型研究都有了“大方向”,只需再确定“小细节”。
  采访时,陈彬自豪地说,这是三年厚积薄发的成果,“三年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我们坚持一个人专门负责一个地区的中压配网规划工作。大家对自己所负责地区的配电网如数家珍,比如,莆田城市配电网存在哪些薄弱点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等郑高心知肚明,进行供电模型研究时自然事半功倍。”
  三年跬步从头越
  三年前,配网所刚成立,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相对薄弱,但配电技术作为电网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院里上下高度重视,整合各方资源,给予前瞻性指导和充分的支持,大家在配网所起步初期承担着配电网络优化、配网自动化、智能配网新技术研究工作,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章法可依,。为引入科学的规划理念,刚开始,他们联合国内知名配网规划公司开展配网规划,向竞争对手学技术。
  起步阶段的艰辛,采访时他们每个人都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一句就是辛苦了点,但不难想象,刚出校门就挑大梁并没有那么简单,要从竞争对手手里学技术更不简单。当时的他们迅速调整心态,将自己当“老人”而不当“新人”使,将自己当“学徒工”而不当“研究生”用。凭借着个人的认真务实,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了核心规划技术,三年里,相继完成了数十项全省九地市的十一五、十二五配网滚动规划。参与完成了“福建省智能电网发展规划”中配电环节部分的编制。
  今年9月,他们又承担了省政府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的21个试点镇中宁德秦屿镇和赛歧镇、永安小陶镇的配网规划工作。郑高告诉我们,由他们编制的配网规划将会被纳入小城镇改革发展市政规划。这是全省首次开展专业性的小城镇电网规划。
  坚强可靠的配电网是智能配电网发展的物理基础和先决条件,而配网规划是实现智能配电网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和必经途径。立足这个舞台,还有太多的机遇和挑战,深知这一点,这一群年轻的80后并不满足于掌握并熟练运用核心配网规划技术,而是想创造并拥有打上自己印记的配网规划关键技术。他们先后开展了配网在线评估、20kV电压等级引入、配电自动化检测、分布式能源接入等多项前瞻性科研技术专题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开展了配电工程项目管理,配电技术经济评价等众多创新尝试。2010年,他们引入国外先进理念,在国内率先研究并实现了以标准化的“供电模型”来构建坚强智能的中压配电网,由他们首创的“三角型扩展”标准供电模型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创新不止,奔跑不息,“讲求效率”的这几个80后一开始就分工明确,他们每个人独挑大梁固定负责一个地区配网规划工作,几年下来,对所负责城市中压配电网的供电负荷特性、电网薄弱环节和地域环境特性了如指掌。”这种“刻意”的安排在随后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发挥了它的功用:正因为对目标城市的中压配电网架十分熟悉,开展供电模型研究时他们驾轻就熟。
  “讲求效率”还体现在对研究工作的延伸思考上。开展供电模型研究时,他们思考的触角就已从理论研究的供电模型延伸到具体应用的供电模式,甚至到执行推广的方案策略上。陈彬说,想得多,看得远,就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创新成果富有生命力。
  配电技术研究所廖福旺这样评价这群80后,他们创新务实,开拓进取,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研究创造能力仍有精彩的空间。
  创意迸发  思路更远
  “我们正筹划建设国内首套‘集约型配电自动化终端检测平台’”,9月13日,陈彬告诉笔者,“届时,平均得用一周才能完成的配电自动化终端检测只需1天就能完成,更提高了检测工作的高效率和检测结果的高精度。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智能配电网作为整体目标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配电自动化建设。我省厦门市和福州市是国家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和调控一体化试点城市,仅福州、厦门两地十二五期间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控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投资就高达9.55亿元。
  智能配电网、配电自动化、调控一体化……这些都代表着当前电力行业最先进的技术研究方向,当人民还在为智能配电网研究的前瞻性和突破性惊叹时,陈彬他们把目标投向了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的检测试验和标准评估体系的建设。
  “如何才能保证配电自动化入网终端设备和系统的功能完善,性能良好,避免智能配电网建设过程中出现质量和相关规范缺失的缺陷?这是个亟需跟进研究的问题。”陈彬说。
  陈彬他们提出研制“集约型配电自动化终端检测平台”的思路。
  这无疑会是场硬战。目前,全省配电自动化建设周期长、系统不一,设备水平参次不齐,运行工况不稳定,相关的技术监督手段和试验检测水平严重滞后。而陈彬他们的目标是,实现集约型配电自动化检测平台的“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及全过程。”
  “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及全过程”,并不是对配电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进行人工+仪器仪表的原始检测,而是全面覆盖配电主站及子站系统、配电自动化终端及通信通道、信息平台的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和全过程检测。该实验室建成后,平均得用一周才能完成的五大类75项配电自动化终端检测试验只需1天就能完成,更提高了检测工作的高效率和检测结果的高精度,将为我省智能配电网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技术监督和技术支持手段,持续保障我省配电自动化建设和运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我省坚强智能配电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创意迸发,思路更远。从他们每个人的办公桌上堆满的各类技术类书籍可以看出,学无止境乐趣无穷,勇立潮头争先创优,在省公司和电科院领导及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配网所的80后们还将在“集约型配电自动化终端检测平台研制”研究中收获新的精彩。

 


(编辑:王玉珠)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