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人物专访:通渭县委书记燕胜三
转自:电力英才网 时间:2010年10月16日09:11

    为什么会将全省的农民书画展放在通渭举办?通渭的农民为什么被称作“扛起锄头是下地的好把式,拿起画笔又是泼墨挥毫的书画家”?这次盛会的举办对我省的书画艺术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昨日,西部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通渭县县委书记燕胜三。

  通渭书画文化底蕴深厚

  谈到此次在通渭办这次书画展的原因时,燕胜三表示:通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此次书画展在通渭举办意义重大。比如大陆首位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杨子恒、甘肃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和尚永丰都是从通渭走出的农家子弟。

  通渭人从古至今崇尚艺术、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书画产业已初具规模。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被誉为黄宾虹左右手的陇上画师张维垣等16位通渭历史文化名人,都是以能书善画享誉时世。通渭人人爱书画、个个练书画、家家挂书画,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燕胜三书记颇为自豪地表示。

  拿起笔杆就是书画艺人

  贾平凹在去通渭后曾把他的见闻写成《通渭人家》散文而全国闻名:“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沟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左宗棠的字。在另一家,一幅巨大的中堂几乎占了半面墙壁……”

  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令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

  据燕胜三介绍,在劳动中,广大书法爱好者感受自然、体味劳动的快乐,闲暇之余,用书法和画作描绘生活、劳作等场景,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用画笔绘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燕胜三表示,全县现有画廊和装裱店320余家,全县年装裱书画作品10万余件。据不完全统计,年书画作品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


(编辑:杨芝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