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让群众当“主角”——平坝县发展文化产业丰富群众生活纪实
转自: 时间:2010年10月19日09:58

    2008年初,平坝县委全会提出“文化名县”战略,几年来,该县不断挖掘和创新本地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县财政每年还拨出2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筹资10余万元邀请省内外文艺名家向群众讲学或执教,培训群众学员10000余人次,组织民间艺术人才参加全省、全国各类艺术大赛获奖50余人次,广大群众充当了“文化大戏”的“主角”。
  为群众文化搭建舞台
  夜晚的平坝,不少群众走在灯光璀璨、宽阔平坦的迎宾大道上,踏着葱葱郁郁的银杏树影,漫步到音乐喷泉欣赏美妙的音乐与水的交融、灵动。
  “建造音乐喷泉,只是平坝县为群众打造舒适文化环境的途径之一。”平坝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程华恩说,为夯实“文化名县”基础,近年来,平坝县投资400万元修建了群众文化广场,投资100万元建成了1000余平方米县文化馆大楼,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如羊昌乡黄土桥群众文化广场,就成了村民农闲时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平坝县抓好世行贷款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和“中日友好旅游樱花园”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斯拉河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公路、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等项目建设,整合新农村建设、通村公路等项目资金,完成天龙屯堡古镇至天台山道路油路改造。加快建设平坝穆斯林清真文化饮食城、平坝屯堡酒店和四星级酒店等。正在实施的喜客泉生态体育公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以上,目前累计到位资金4100万元;斯拉河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3亿元,目前已完成规划。
  引领全民“文化健身”
  走进天龙村工会职工书屋,只见书架上整齐有序的排列着各类书籍,12000余册的藏书,成为村里的“农民工知识宝库”。
  像天龙村这样的农家书屋,在平坝各乡镇并不少见。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坝县共建设完善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185个,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完成116个自然村2565户,建设乡镇图书馆8个、农家书屋7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31个,193个行政村中有80%的村拥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伍。
  为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坝县组织开展了多次大型活动,常年坚持送文化、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均演出百场以上。社区、乡镇村、企业、校园等基层单位自行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每年超过200多场次,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点线面结合的文化活动模式。
  文化从娃娃抓起
  2009年,平坝县及平坝县二中、平坝县夏云小学获得了“贵州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县”及“贵州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的荣誉表彰。这是平坝县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以来取得的成就。
  从2007年开始,平坝县在白云镇路塘民族小学和齐伯乡关口民族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两所试点学校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和传统民间工艺,编写了一套民族文化进校园乡土教材,并将抵杠杆、踢毽子、芦笙舞蹈三个传统体育项目及布依族服饰挑花与刺绣、苗族妇女服饰图案制作等6项民族工艺项目,作为向学生传授的主要内容,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近年来,平坝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历时近两年对全县境内民族民间文化制定规划进行普查,收集上报各类项目101项,通过评审,公布了“苗族重彩真丝蜡染”等18个首批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地戏已经成为国家级代表作,仡佬族吃新节、屯堡建筑、屯堡服饰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
  在舞蹈创作方面,反映平坝县仡佬族人民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芭茅草》;苗族舞蹈《踩月亮》、屯堡舞蹈《屯堡伴嫁》、《傩面神韵》、布依族舞蹈《又看山寨丰收年》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特别精心编排的原生态舞蹈《平坝佳林弯头芦笙风情—夫妻舞》,在中天城投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喜获银瀑奖。文学作品方面,该县创办了《黔中平坝》、《平坝文艺》杂志,编撰了《平坝文史资料》等,为打造屯堡文化、弘扬平坝特色文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编辑:王玉珠)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