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报告文学作家张有德
转自:电力英才网 时间:2010年10月27日09:26

    宽宽的前额,和蔼的笑容,年近花甲的报告文学作家张有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镜片后面那双睿智的眼睛,有一种内敛而充满儒雅的军人气质,显得威严而刚毅。

    文学梦源于张有德的童年时代。八岁时,受当教师的大哥影响,大哥常给他读一些儿童读物,讲一些他不知道的故事给他听,并希望他长大后当工程师或者作家。作家很神秘,张有德就发誓想当作家。为了这个梦想,年幼的张有德在小学三年级时就读完了《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还曾因为上课时偷看闲书被老师严厉批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孩子们承担着超负荷的劳作,但每次劳累时一想到书里描写的美好场景,他就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学校里文化知识的学习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而被搁置,张有德停止了学习成了一名小劳动力,每天拼命完成分配的活儿,就没有时间读书看报了。后来因为他干活儿踏实,被选为生产队政治队长,负责指导社员学毛选、背语录、读报纸。这段经历不仅让张有德对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有了深刻的思索,还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应征入伍是在1968年的早春二月,怀着满腔的热情,张有德成了一名军人。当兵的日子格外清苦,但他却因为可以读到《解放军报》、《空军报》、《战友报》而感到幸福。不管训练和出公差有多累,他都坚持每天看报与剪辑。后来他开始尝试创作,默默地写作,悄悄地投稿,断断续续写了八年,终于在1976年一篇《丰收不忘子弟兵》在《空军报》上发表。自此之后,张有德信心大增,在不断学习和研究报纸栏目特点的基础上,开始为《解放军报》投稿。随后又扩大到为几家省报和青年报写稿。最多时,他握有6家报社的特约通讯员证,与30多家省以上报刊杂志保持联系。

    1984年,张有德受电视剧《新星》的启发,采访了剧中潘苟世的扮演者刘宗辉,从此拉开了他进行人物专访和报告文学写作的序幕。他写的文章很快被两家杂志社采用,接下来又采访了铅球运动员李梅素、乒乓球运动员耿丽娟、排球运动员苏慧娟等,体育明星的奋斗史让他格外敬佩。郑海霞、邓亚萍、王涛、孔令辉、郎平等几十个人物专访和报告文学中的不少题材,都是他跟踪采访很长时间写成的。回顾走过的路,张有德觉得“创作不是教会的”,是逐渐一边走一边发现,一边摸索一边积累,一边挖掘一边表达的。

    1995年,张有德由部队转业到武清,并担任了武清文化局副局长的工作。他45岁时加入天津作家协会,50岁时又步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的行列。2008年受聘为“中国作家”签约作家。他采写的报告文学《金鹏展翅》、《涛头壮歌》连续两年获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一等奖,《金鹏展翅》被《人民日报》乃至新加坡、日本等40余家报刊、电台转载或转播。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5600余封。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以此为题还摄制了专题节目。

    近年,张有德不断收到海内外多家报刊杂志的来函商讨选登其作品,不少出版社还将他的作品整理成集、选编出书。张有德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享受,他说创作使人远离烦恼,远离浮躁。好文章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编辑:杨芝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