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企业之窗 >> 企业新闻 >> 正文

绍兴电力运维合一消除设备缺陷显成效
转自: 时间:2010年10月29日09:33

    本网讯 通讯员 沈钢 报道 消除一个缺陷,人员、车辆比原先减少一半,处理时间成倍缩短。绍兴电力局变革设备缺陷管理模式,采用运行操作与设备消缺由同一人担当完成的工作方式,成为减人增效的一大亮点。

  这个成立于2007年6月,由16人组成的小队,名叫“操作消缺班”。“就像一支精干的‘特种部队’,从发现设备缺陷、将设备停电,到缺陷消除、恢复设备运行,这一系列工作都由2、3人一组完成。”绍兴电力局修试工区主任工程师魏伟民说,常规一个缺陷处理的资源配置,最少要2名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停电操作,2至4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电保护或一次设备消缺。由于操作与消缺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需2辆车将人员送到工作现场。而操作消缺班的优势在于操作与消缺人员合一,即操作设备的人,就是消除缺陷的人。一辆车将2、3名“特种兵”送到现场后,一般1、2个小时,就完成了整个缺陷处理工作。

  由于设备缺陷种类不同,处理时间也不同,为强调可比性,魏伟民特意抽取了几张类别相近的缺陷处理记录,向笔者做说明。10月19日,无人值班的110千伏柯桥变,一条线路的二次回路信号故障,常规处理的结果是8.5小时,而由操作消缺班完成的另一条路线的同类故障,用时仅1个小时。“两者相差这么大的原因,不在于检修人员消除缺陷的时间长短,而是运行操作人员管理着十几个变电所,他们要按次序一个一个变电所跑过来操作复电,路上的时间占了很大的比例。现在由检修人员在处理完缺陷后直接复电,停电时间当然大大缩短。”

  同一所变电所,同样的故障,笔者发现,常规缺陷处理与操作消缺班处理,停电时间相差最多竟达9个小时。

  操作消缺合一的处理模式,将缺陷处理流程由常规的8个减少到5个,既承担操作任务,又进行消缺工作,对电力生产安全和电力员工的技术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绍兴电力局抽调精干力量组建队伍,对局属所有110千伏变电所的10千伏、35千伏设备制定了“一一对应”的典型操作票,编制了“检修操作消缺作业标准化作业指导卡”、“试点变电日常运行维护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手册,为检修操作提供技术和制度保证;对员工进行了运行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的专项培训,提高检修人员的运行操作技能,检修班组人员一次性通过了局组织的运行操作资格考试;检修班组内部还进行一、二次专业知识交叉培训,提高综合检修能力。通过多层面的扎实培训,严格标准化作业指导要求,操作消缺班成立至今,共消除缺陷1970个,其中紧急及重要缺陷1302个,一般缺陷668个,操作934项,没有出现任何差错。2009年该班组还获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这种消缺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卓有成效。符合国网公司提出的‘三集五大’工作要求,是落实‘构建大生产体系’的具体行动,是探索现代生产管理方式的有益尝试。”绍兴电力局副局长张亮说,在原有“检修操作消缺班”的基础上,目前该局进一步进行了“运维一体化”试点,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已经制定完成,新的“运维队”将于11月初正式成立,主要承担6座变电所的日常运行维护、计划性操作及全局101座110千伏及以下变电所的消缺操作。


(编辑:肖国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