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知识 >> 基本常识 >> 正文

规划领头 城建之本
转自: 时间:2010年11月18日08:32

去陕西省澄城县的路上,寡言的司机老陈一提起家乡就会流露出些许得意。我们揶揄他恋乡过重,他说不是,是这几年澄城真变美了。越接近澄城,这个典型农业县焕然一新的面貌越令记者感到惊叹。

  走进澄城县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画卷,而构成她的,是纵横交错的路网,各具特色的办公、住宅楼群,是满眼苍翠、品种各色的花草树木,是宏阔壮观的迎宾大道,流光溢彩的夜景,休闲娱乐的广场……无不生动地显示着这座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的无限魅力。

城区街巷布局合理,确定了以六路为东西轴线、古徵街为南北轴线的县城规划建设主轴线。街面平整,道路畅通,主干街道实现了硬化;环网供水系统已经形成;通讯、环卫、电力、防洪、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以及文教卫生等社会福利公益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城市服务功能体系日臻完善,保证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但说起以前的澄城,49岁的老陈对30年前的县城记忆犹新。那时他还是名手扶拖拉机手。

  1978年的澄城,东西长仅600米,南北长度1800米,面积仅1.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万人。除东西、南北两条大街为沥青路面外,其余道路全部为不到2米宽的土路,城内仅有面积不足5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房,其余全是低矮的厦房和窑洞。

  “破、旧、脏”是过去人们对澄城县县城面貌的高度概括。而今,澄城人抬头四顾,重新审视这座县城时,他们不得不承认,澄城变了!澄城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符合澄城实际的城市规划定位:以规划为龙头,统揽城建全局。

  可以说,澄城县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澄城始终以《城乡规划法》统揽建设工作全局,城市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同样得益于该县特有的科学规划。

  1987年澄城县《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县城依照规划进行建设,开始纳入规划轨道。

  7年后的1994年,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澄城县对计划经济时期编制的《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确定了澄城1996至2010年15年间的建设蓝图。

  澄城用规划法统揽城市建设工作全局,把高起点规划当作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始终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规划为龙头,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点突破的原则。优先进行给排水、道路、环保、通讯、电力、文化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

  依据澄城县城总体规划,这15年间澄城县年年制定计划,确定重点项目,尤其注意从影响重大、群众关注的薄弱环节入手,实施重点突破。近年来,根据县城总体规划编修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防汛、抗震等专业规划。严格工程项目审批程序,加大规划监察力度,加强批后管理,坚决狠刹乱占滥建歪风,维护了城市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城市建设怎样做到超前,需要想像力,要体现新战略、新眼光、新趋势、新视野。在不久前建成的县城精进寺塔文化广场,澄城县建设局局长桂福生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已重新修编完成的《县城总体规划》,是对1994年编制的县城总体规划的优化和深化,在理念认识上是一次新的飞跃和升华。新的规划立足于澄城,着眼于未来,是对城市进行新的定位,是澄城2010至2025年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澄城县坚持“科学、合理、人性化”原则,新的规划确定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方面做好路网骨架的优化,实现县城东扩南移西限北禁,使县城规模适当,道路畅通;另一方面是巩固正在打造的渭北商业中心,繁荣物流、三产、金融等服务业;最后是在生态环境方面,澄城县提出“大绿有水大空间”,在渭北旱原上,有水就是区别于其他周边城市的鲜明特点,不只是简单的绿化和预留发展空间,而是要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体现生态特色,防止噪音、环境污染,主干道要有宽幅林带,留在机动车与建筑物之间,消除噪音和汽车尾气污染。

  “有多大的财力做多大的事,但规划设计一定不要落后。”澄城县建设局党委书记樊新潮信心十足地说。要用新理念、新视野做好“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一定要解放思想,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要做就做全市一流的新区,全省一流的新区,为“十二五”规划奠定坚实的城建基础。

  如今的澄城县人正在新区的土地上描绘着一个悄然崛起的陕西澄城县新蓝图。

 


(编辑:朱凡彩)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