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企业之窗 >> 企业新闻 >> 正文

宿州供电成果运用创新管理一石三鸟
转自: 时间:2010年11月19日09:04

    11月6日,安徽宿州220千伏埇桥开关站送电投运,30公里外的居易集控站成功对其监控。至此,宿州供电公司四个集控站共对27座110~220千伏变电站进行集中监视控制。

  近年来,安徽宿州市与全国其他地市一样,电网建设突飞猛进,一批高电压等级变电站相继投运。如何管理这些变电站,保证变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宿州供电公司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的变电站运行管理组织模式,实现无人值守,集中监控,达到了安全运行的目的,并优化了人力资源、改善了运行人员的心理环境,被称为“一石三鸟”。

  “10年前,宿州供电公司拥有110~220千伏变电站14座,管理和生产人员90余人。截至2010年11月,已经投运的110--220千伏变电站达到27座,而实际生产人员只有79人。如果按照传统的变电站运行值班模式,一个站按配备6人计算,那么,现在宿州供电公司至少需要变电运行人员142人”,生产部副主任李加存介绍。如何解决站多人少的矛盾,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该公司从2006年着手进行变电站集控站建设,到今年11月,已经建成4个集控站,除个别变电站有少人值班外,其余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班,由集控站对其遥调、遥控、遥测、遥视和操作。

  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科学的管理,保障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集控站模式,首先要求电气设备具有先进性。宿州公司从1996年就进行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目前,全市27座110—220千伏变电站全部具备无人值班条件。已经建成的4个集控站,负责这些变电站的监控工作。集控站SCADA系统均采用国电南京自动化公司DS3100,是新一代跨Unix、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系统硬件由双历史服务器、双SCADA服务器、两台操作工作站、一台现场维护工作站及一台远程维护工作站组成,全部采用双网拓扑结构,以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生产副总杜永平介绍。

  “有了这些先进的设备和监控技术,实现了对受控变电站的遥控、遥测、遥视、操作,即使是100公里外的变电站有只猫进院,也能监视到”,说起科技成果的运用,宿城集控站监视员王宜福很自豪,“监控系统还能对所有信息分类,重要的信息自动弹出,便于值班人员快速浏览到”。

  集控站实行监控、操作巡视的运作方式。运行监控三值三运转,操作、巡视三值三运转,操作分为主班、备班,以满足操作需要。“有专业的队伍、有专车、有处理各类设备故障的预案,这样操作起来更快捷,质量也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就有了保证”,“老运行”李德忠师傅说。

  “对各个受控站,每周至少巡视两次。巡视哪些设备、如何巡视,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流程,我们叫隐患深度排查”,变电工区主任董昌宝介绍。今年9月30日,专业巡视人员在对110千伏符离变电站进行夜巡时,发现开关柜内侧10千伏闸刀套管下口处温度高达202摄氏度,这是个隐蔽的隐患,不是专业巡视根本发现不了。若不立即采取措施,这个隐患极有可能发展为母线故障而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工区启动应急预案,当晚消除了该处隐患。

  前不久,巡视人员发现110千伏六里变电站构架杆稍没有加固,因某单位曾发生过连接铁板锈蚀导致构架倒塌事故,巡视人员随将此处隐患上报。近日,公司采取杆稍加固措施,消除了此项隐患。据了解,4个集控站投运以来,共发现设备隐患起320多起,安全操作21800余次。

  集控站优化了人力资源,并成为培养人的基地

  每个集控站20—22人,运行监控采取三值三运转方式,操作分为主班、备班。“每班7—8个人,就是一个大集体。大家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步很快,使变电运行人员的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就拿我自己来说,几年前在110千伏六里变电站值班,接触的设备只是那一个变电站的,也只熟悉那里的设备运行方式。我现在宿城集控站,宿城集控站监控8个变电站,其中有一个是220千伏变电站。我与同事每周不少于两次对8个变电站进行巡视、维护、操作,对各种设备和运行方式都熟悉了”,变电工区技术员、团支部书记赵敏自我介绍。

  居易集控站,“胖子”张海涛一丝不苟地盯住显示屏,并敲击键盘记录着什么。50多岁的李山茅师傅说:如果说集控站是培训基地的话,像张海涛这些小伙子,都是基地培养出来的骨干。张海涛2006年之前在110千伏泗县变电站值班时还是副值,到宿城集控后,在监控值上,向师傅们学习;在巡视值上,向设备学习,熟知设备的外观、设备的工作原理,参与多次操作,很快成为技术骨干,被提升为正值,现在调到居易集控站。居易集控站有两个220千伏变电站和一个220千伏开关站,这对张海涛等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学习培训基地。

  “极具创新意义的是,我们从县公司选拔18名运行人员充实到集控站,让他们学习熟悉110~220千伏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和操作维护,为下一步110千伏变电站移交县公司做好准备”,变电工区主任董昌宝告诉笔者。

  上挂的砀山公司运行人员杜箫笛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集控站要求运行人员除了要有很强的业务素质,还要熟悉了解各站的运行方式、设备状况。来到这里,从技术层面来说,真的“开了眼界”。

  “这里的人文环境和管理模式也让人耳目一新。人员比较专业化,他们日常学习的能力和能动性是我们以前在35千伏变电站时所不能比的。班组个性化题库的建设先不说,每日一篇的事故预想就确实能让运行人员提高事故处理能力,日常工作时再遇到类似事故就不致手忙脚乱;定期举行的反事故演习则是更贴近‘实战’,让每一值在处理事故时对工作流程、人员分工等有了清晰的概念,从而在真正遇到事故时可以做到思路清晰,忙而不乱。现在想来,真是很庆幸自己能得到这次上挂学习的机会,不敢说自己有多大的提高,但起码告别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了”。

  集控站给运行人员带来一丝明丽的阳光

  “以前几个人看一个变电站,连说话都陌生了,说实在的,咱看的是寂寞。现在实行集控模式,20多人在一起上班,人多了,也有说话的人了。公司对集控站进行室内外环境改造,有视频会议室、图书室,能上网,宿舍像宾馆的标间,配有洗衣机,有健身器材,有食堂,一天24小时能洗热水澡,连洗头膏、沐浴液都给配备了,这里的生活功能比家里齐全,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真的有点乐不思‘家’了”,宿城集控站监控员王宜福笑嘻嘻地说。

  该公司按星级集控站的建设标准,对变电站的室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对控制室和保护室照明系统进行改造,使之美观明亮;值班室设有安全亲情墙;变电站院内设备区间,涂有醒目温馨的安全提示;院墙洁白,青草绿树相间。“用环境优美这个词来形容虽然俗了点,但确名副其实”。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集控模式解决了传统运行方式中值班人员容易产生的心理疲劳问题。一是遇到比较大型的操作或者比较紧急的事故,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互为补充,思想压力会比较小,人员效能也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二是单站值班的变电站,环境封闭,变电值班员基本不与外界接触。人是社会性的,在各种环境下都有交流的需求,而且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枯燥环境的耐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常常会有人对变电运行工作感到厌倦,从这一点来说,集控站模式就是一个大团队,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工作、学习、思想。俗话说:人以群分,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很快乐。集控站模式,确实给我们运行人员带来了一缕明丽的阳光”,箫城集控站站长柯明宇在电话中告诉笔者。


(编辑:肖国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