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在绍兴不是一句口号。
站在“十一五”收关的历史节点,盘点过去的五年,绍兴电网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因,实现了新的跨越:解决沿海电厂送入问题,消除困扰多年的输入瓶颈,新增3个500千伏电源点,极大缓解局部电网供电紧张局面;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实现“无缝对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网建设节省大量土地资源;坚持打造“智能电网”,提升区域竞争力,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
规划“无缝对接” 变电容量翻一番
观念之变开创了绍兴电网建设的新局面。
绍兴电力局有关负责人说,“十一五”是绍兴电网建设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新(扩)建变电所84座,新增变电容量1477.85万千伏安,实现了五年变电容量翻一番。与此对应,全市最大用电负荷从2005年的262万千瓦,增长到今年的485万千瓦。
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一些有利于电网“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在悄然形成。
以前,绍兴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各自为政,这使双方都很“受伤”,一方面城市规划在落实期才意识到与电网建设站址、廊道等对接不足,而供电部门在电网铺设时,因建设用地、清赔等问题使工程陷入僵局。
如今,在绍兴电网建设中,政府从配合、协调角色转变成主导者,供电企业从孤军奋战到与政府的责任共担、双赢合作,镇(街)、村等从被动到主动,最终企业、百姓、政府各方共赢。
通过与绍兴地方规划部门的密切沟通,实现了电力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衔接。同时,各县(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均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制定,电力规划与城市规划实现了“无缝对接”。
建设“绿色电网” 节约土地三万亩
在绍兴钱清柯海大道边,一根高达60多米的钢管杆特别引人注目,这是220千伏古越至钱北线中的一段。该工程在滨海新城内5.8千米线路全部采用同塔四回线建设,仅此一项就可节省线路用地近1000亩。
绍兴电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城土地寸土寸金,为减少用地,采用了最先进的钢管杆技术,使用了大截面导线,在增加输送容量的同时,有效节约了高压线路空间走廊。
在位于嵊州山区的500千伏苍岩变电所外,笔者看到,架设于山上的铁塔,依山势而建,塔脚长短不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山体植被的影响。220千伏线路采用了四分裂导线,并大多应用了同塔多回路设计。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使电网建设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据统计,绍兴电力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绿色电网”,近三年共建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220公里,其中928公里应用了同塔多回技术,节约土地资源约3万亩,受到各界好评。
展开滨海新城电网规划图,笔者看到,以蓝色、红色标注的220千伏、110千伏线路,并没有按直线从一座变电所跨接到另一座变电所,而是沿城市规划图中的主干道路、沿河流、山体走向。
“这样布线虽然线路长度增加了,但避免了直线横穿规划区,有效减少对土地的分割,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该局电网规划负责人说。
打造“智能电网” 提升区域竞争力
未来几年,将是绍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两高”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搬迁,引发热电厂的关停或搬迁。同时,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绍兴将走向环杭州湾时代,滨海新城将成为绍兴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转折点。
滨海新城位于上虞市北部,杭州湾新区西侧。在这497平方千米的热土上,将新建1座500千伏、4座220千伏、17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建48座20千伏开关站,新建及改造106.8公里的线路,新增377台配变。一张“电源容量充足、系统安全稳定、网络坚强可靠、电网运行灵活、设备先进规范”的现代化智能电网,将为滨海新城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支撑。
“优质的电力服务保障将成为绍兴区域竞争力之一。”绍兴电力局主要负责人称,智能电网不仅完善了滨海新城的基础设施,更将成为区域招商品牌。在项目落户滨海时就提前介入,从项目谈判、基建安装、投入生产,电力部门均跟进服务、全程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