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电力专家 >> 正文

夏晓宾:32年坚守继电保护高地
转自: 时间:2010年11月25日08:52

    他貌不惊人,却是赶场的“救兵”;他学历不高,却给“洋设备”动了手术。就是他,造就了工区的神话。有钻劲儿的夏小宾,在一次次的考验中,赢得了同事的尊敬,也赢得了专家的美名。
  夏晓宾越来越忙了。以前忙,是因为总有一些业务上的难题需要他出马破解。今年7月份以来,在深入开展“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全面创先争优”活动中,青岛供电公司以他为典范,全面推广学习;工区以他为荣,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助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要经常挤出时间和精力,用于总结、提炼、学习和提高。他负责的那一大摊子工作,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除了统筹安排、分配调度外,很多时候还需要他亲自出马。
  “小个子”技震颐中体育场
  2000年5月,刚刚落成的青岛颐中体育场第一次启用,请来香港明星刘德华举办大型演出。第二天就要开演了,电工们却遇上了“大麻烦”。任凭他们怎么鼓捣,配电室控制盘上的一个“直流接地”故障指示牌一直顽固地亮着。这意味着直流供电回路有问题,如果再有一点接地,就会酿成供电事故,演出可能被中断!就在他们束手无策、彷徨无助时,碰巧时任青岛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葛兆军前来检查供电设施。听说是供电公司的领导,电工们像遇到了救星,赶紧硬着头皮求援。“我给你们找个人来看看吧。”葛兆军打了个电话。
  当一身蓝色工装,个子只有1米6左右,面皮白净,身材瘦小,其貌不扬的“救兵”赶到配电室,电工们的心凉了半截:这个“小个子”就是供电公司的“专家”?来人并不理会几个电工怀疑、失望的眼神,径直来到控制盘前,看了一眼亮着的指示牌,绕到控制盘后面,从工具包里拿出万用表测了一下,拔出一个插件,仔细看了看,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把螺丝刀,用螺丝刀柄“啪啪”敲了两下,把插件插回原位,说了声“好了!”电工们哪里敢相信,可看看控制盘,“直流接地”故障指示牌真的不亮了!
  忙了一整天的几个电工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专家笑笑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有个密封中间继电器接点粘住了,断开就行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电工们还在半信半疑中,专家已收拾好工具包准备走人。一个电工随口说了一句:“师傅,这里还有个小毛病。那个红灯不亮了,你顺便帮我们看看吧。”
  顺着电工手指的方向一看,专家暗吃一惊,这可是个大问题!这个隐患不及时消除,一旦遇上用电故障,开关就会拒动,造成全场停电。“一定是跳圈烧了,赶紧换!”电工们立即停用这台开关,可拉出开关却找不到烧了的跳圈。“不用找了,那里都流出焦油了,肯定是那个。”按照专家指的方向,电工过去一看,果然是要找的跳圈。
  这个专家不是别人,正是青岛供电公司修验工区继电保护班班长夏晓宾。
  “土专家”改良“洋设备”
  2005年11月,青岛供电公司组织对220千伏市中站进行改造。夏晓宾带领继电保护人员进行1号主变压器35千伏侧总开关保护更换时发现,当1号主变压器35千伏侧总开关在合闸位置时,如果控制电源断开后再送上,35千伏总开关就会跳闸。这是一个重大设备安全隐患!夏晓宾立即组织进一步测试,查找、分析原因,结果发现,只要拉合控制电源或直流系统产生较大波动,就会导致主变压器的开关跳闸。如果这一问题在接下来进行的2号主变压器更换过程中出现,将导致220千伏市中站全站停电、市区大面积停电的严重事故。
  问题上报给公司领导,公司领导立即责成有关部门找来设备的国内代理。设备代理认定设备质量没有任何问题,但因涉及技术问题,他们也是爱莫能助。青岛供电公司立即致电设备生产厂家———法国马格里尼公司,寻求解决办法。但法国专家的答复是,设备的原理没有问题,对出现的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变电站停电改造,不要说两三个月,就是两三天也等不了!一直在琢磨解决之道的夏晓宾立即提出他的备用方案:对设备的二次回路进行改造。能行吗?这可是“洋设备”!没有先例,更没有设备的图纸和资料。没问题!”夏晓宾胸有成竹。征得公司有关部门同意后,夏晓宾立即将自己的改进方案发给法国公司,要求厂家给予确认。不少人担心法国公司不同意夏晓宾的方案,但法国那边很快有了回音:认可夏晓宾的方案!这意味他们同意中国的“土专家”给他们的“洋设备”动手术!
  次日,夏晓宾按照自己的方案对二次回路进行了改进,一个重大设备隐患彻底消除了。
  32年坚守继电保护高地
  自1979年从当时的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举办的第一期继电保护训练班毕业后,32年来,夏晓宾是当初那60名学员中唯一没有离开继电保护岗位的那一个。
  “人各有志,我喜欢踏踏实实地做点技术工作。”毕业后,同学们有的拿起课本复习参加高考,有的转向管理之路,夏晓宾则一头扎进工地,把别人不愿干的现场施工任务,当成检验自己所学、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难得机会。
  那时候,在一个220千伏变电站的继电保护工作岗位上一干就得两三个月,而且工作地点大多在周边的县里,交通、食宿条件都比较差,但很锻炼人。当时工地上像夏晓宾这样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继电保护人员极少,所以他的用武之地很大。
  很快,这个瘦小的年轻人成了工地上的继电保护“大拿”。当时,220千伏变电站投运属于局里的大事,局领导、部门负责人都“亲临”现场。但在继电保护上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习惯找夏晓宾。后来,再遇到什么问题,现场的领导总是先问:“夏晓宾怎么说?夏晓宾在哪儿?”
  专心走技术立身之路的夏晓宾,自上世纪80年代初,数次婉拒副班长的任命,直到1999年成为青岛供电公司仅有的两名高级技师之后,为带动更多的同事成长,思想才有所转变,出任副班长。一转眼,夏晓宾在继电保护班班长的位置上已经干了近10年。先后获得“山东省首席技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专家人才”等荣誉。他总结的“技术(技能)精湛、管理精细、工作精心、质量精良”班组管理“四精”工作法在青岛供电公司全面推广,并在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系统引起热烈反响。


(编辑:王玉珠)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