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毋庸置疑,这将是一场科技带来的盛宴
转自: 时间:2010年11月25日08:58

“今天太阳光不够强烈,当天发电量657.2千瓦,二氧化碳累计减排38738.4吨。”10月27日中午,台州宝利特能源公司总经理王伟兵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盯着面前液晶显示屏说道。

    液晶屏上,显示着顶楼太阳能发电量,国家财政补贴的“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正在大楼楼顶运行。

    从2005年到2010年,台州诞生了4家太阳能公司,他们中有原先做鞋子的宝利特,有本来做节日灯的索日光电,有生产建材的公元。还有,生产医药产品的双鸽。企业各有各的背景,但转型是他们共同的目的。

    全市新能源产业出口从2006年的418万美元,攀升到2010年前9个月的2.5亿多美元。这5年,对于台州的新能源产业来说,是一个空前发展时期。

    用市经济委员会能源与资源处处长李鸿杨的话描述,台州新能源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转型的阵痛

    当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遭遇一个又一个挫折时,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新能源成为了众多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宝利特,这个一天能生产6万只PU鞋的台州最大制鞋企业,早在2000年初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考虑。

    “也是在那个阶段,我们开始注意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情况。”王伟兵说。2006年5月,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新能源公司,第一年就投入上亿元,生产各式各样的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王伟兵出任总经理。

    “这个决定关系着企业的未来,也意味着我们经营理念的转换。”王伟兵说。

    但对于任何一个外来者来说,光伏产业都像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谜题。在决定进入这个行业时,王伟兵就有了这样的体会。人才急缺,原材料紧张,以及对光伏产业市场的陌生,时常让他眉头紧锁,“企业成立之初非常困难,就相当于一个小孩子学步,摔了很多跤,”他顿了顿,“这就是转型的痛。”

    同样经历着转型之痛的还有浙江公元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06年1月的光伏企业,原先是国内建材最大生产基地之一。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建华介绍,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技术力量单薄。

    好在,原先传统行业多年的经营积累,使他们可以暂时不用过多考虑资金流问题。为了推进产能开发,公元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立起产、学、研平台,聘请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并引进国外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2.5亿元的投资,可以看出公元转型的决心。

    危与机共存

    “成立之后,我们看到的前景一片辉煌。”王伟兵的信心来自于广阔的市场,2005年至2008年,光伏产业以每年不低于50%的速度增长,比起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光伏产业显然更赚钱,往往一个订单就是上亿,“而且出口的欧美国家,政府补贴多,国民环保意识强,家用新能源产品的需求量同样很大。”

    毋庸置疑,这将是一场科技带来的盛宴。


(编辑:覃雪梅)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