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江北的每个学校都有亮点
转自:电力英才网 时间:2010年12月13日08:47

    多所中小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中城小学“慈孝”特色的学校文化众所周知

  “我很喜欢抖空竹,太有意思了。”昨天上午10点多,中城小学的李让在学校操场上一边玩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中城小学是江北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抖空竹是他们承包的项目。两年前,学校开始聘请外校教师帮助学校组建了一支这样的队伍,现在这支队伍已经扩散到整个学校,单单兴趣小组的学生就有五六十人了。

  这几年,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往往找不到着力点,慨叹后继乏人。然而,宁波江北区教育局却在中小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一方面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出更多的“继承人”;另外一方面,使学生对本地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理解。他们的举动,已经坚持了两年。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项目

  2009年,宁波市江北区出台政策,通过在该区中小学建立教学基地、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来传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小学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让未成年人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当时,江北区教育局建立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项目,主要涉及民间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民间传统体育、民间戏曲等7个门类21个项目。这些项目,都散落在该区多个社区(村)内,许多是历史久远、具有较大文化价值的项目,还有个别项目的发展已经濒危。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组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以及代表性传承人,深入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定点为学生和教师进行授课、培训和辅导,组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以及传承人,利用重大节日、节庆向传承教学基地师生介绍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文化价值,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教授传承技能,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团队,每年定期深入到传承教学基地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性教学展演展示活动。

  为了鼓励中小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工作,江北区对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学校,将根据不同类型、创建难易程度等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和传承人每年进行成果评比,评出优秀传承人和优秀传承教学基地若干个,予以奖励。

  江北的每个学校都有亮点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项目,只是江北各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开展文化建设以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各校均设计了校徽、校旗、校歌,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标准,形成了文化长廊、文化雕塑、文化墙,以及学生作品悬挂等一批人文景观,力求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景点都能给人启示,美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给师生以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如泗洲路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围墙面积大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精心构思,完成校园文化墙的涂鸦工作,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凸显学校传统特色,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江花小学的七彩长廊,赤橙黄绿青蓝紫,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让师生们感到心情愉悦,使校园更温馨,新落成的“握手”雕塑,凸显学校“和谐共生,主动沟通”的办学理念,“折纸展览厅”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长廊”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丰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的位置

  江北教育局局长祝宪丁说,校园文化建设涵盖了办学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应是文化层面的竞争。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视角应该在学生身上,所以学校首先需要以学生的眼睛和心灵来理解和构建自己的文化,强调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凸显文化发展的适应性、阶段性、个体的差异性。


  可喜的是,江北的很多学校都在百花争鸣地发展着,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江北实验小学将通过具体的礼仪校园的打造,展示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崇德尚礼的校园风貌;育才小学提出创建和谐、阳光的校园文化;庄桥中心小学将努力营造充满诗意和活力的育人环境,打造一个真正的“诗意校园”和“活力校园”;江北中心小学通过人文校园的打造使学校充满文化个性;江花小学致力于“沟通文化”的形成,从而营造“温馨、多元、健康、快乐”的人文校园;中城小学继承传统,依托地域优势,建设具有“慈孝”特色的学校文化;宁镇路小学积极倡导和构建“和谐、爱心、活力”的校园文化。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越明确,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找到他们适合的位置。”这是江北教育局长祝宪丁的心愿。

 


(编辑:杨芝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