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王凤国唐山画展专访:静画无声传真情
转自: 时间:2010年12月17日08:40

    长城网唐山12月16日电(记者 张光明 周红海)12月12日,“乡韵——王凤国油画展”在唐山学院大唐画院开幕,这也是王凤国先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中国首站作品展。15日下午,长城网记者来到画展现场对王凤国先生进行了专访。
    王凤国出生在60年代,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自幼生长在冀南平原农村。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画家,一代大家王雪涛就出生在这里,在走向油画世界的路途中王凤国也深受王雪涛的影响。
  在谈到自己的创造之路时,王凤国先生向记者娓娓道来,轻松平和的语气中却饱含着执着追求油画创造的艰辛。王凤国从小就喜爱绘画,但直到高中毕业后才参加美术创作班。后来参加工作后仍旧痴迷画画,一天二十四小时,王凤国八小时在工作八小时在画画,甚至画画痴迷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
   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一次次失败不但没有磨灭他对绘画的执着,反而增强了他对油画创造的无限热情。没有画笔他就自己做,油画创作的技法不过关就反复的实验。他利用一切的时间外出的学习,汲取营养,并向专家和同行虚心请教。由于工作繁忙,只能晚上进行创造。天不负人,1999年他的处女作《静物》入选河北美术协会举办的《祖国颂》作品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或许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窥见他的耐性和韧性。
    一个人静静地欣赏王凤国的作品,看看眼前一幅幅带着乡村气息的油画,似乎把人们带回了冀南平原乡村的记忆中来。这些反映乡村的景物现在很难找到了,但画家苦心寻觅,通过精心的油彩勾画,使这些陈景旧物重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陈旧的农家木板门、方格窗户、农家石磨以及农村生活用品等等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引起人们对往日乡村景物的留恋,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正是王凤国的油画的一个特点。
  “我不是用手而是用感情、真情作画。”王凤国作画重在心灵的感受,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诉说着历史和真情。在王凤国的作品中有我们内心深处久远的人们正在慢慢忘记的东西,而我们却常常与之擦肩而过,看着莞尔一笑的少女,似乎她满眼的幸福能把我们融化。
  谈到今后的油画创造时,王凤国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创作中仍会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走过国门走向世界,为河北人争光,为中国人争光!

 


(编辑:王玉珠)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