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专访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把资源大市变成产业大市
转自:电力英才网 时间:2010年12月23日08:54

    十二五”开局之际,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如何突破“人口多、基础弱、差距大、不平衡”的旧局,谋求新的发展亮点?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

    第一财经日报:你在不少场合都在提“绿色发展、生态宜宾”这个概念,其实不少城市也有这个提法,但更多停留在理念上,宜宾具体是如何做的?

    杨冬生:总体来讲,宜宾的现状是“人口多、基础弱、差距大、不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快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经济收入,就需要一种好的发展模式,而资源性城市一定要避免走“资源尽”、“城市衰”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建设生态宜宾。这既是对长江中下游负责任,也是就我们自身发展模式的一个再认识、再审视。

    现在“生态宜宾”的概念不简单是一个自然的问题,它还牵扯到生产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比如用全球最先进的技术重建以前的小水泥厂,煤矿挖掘使用最先进的机器。再说酿酒业,它是宜宾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产业,但是没有良好的生态,就不会有好的酿酒业。

    日报: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产业宜宾的具体内容?

    杨冬生:所谓“产业宜宾”就是把资源大市变成产业大市,以工业为主导,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关于“产业宜宾”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调结构。现在农业仍然欠发达、“三产”依旧比较滞后,因此现在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拉动第一产业,推动第三产业。我们的短期目标是到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第三产业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预计到2020年才能真正完成结构调整。

    日报: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开始逐步淡化GDP指标,不少城市也称要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对此你怎么看?

    杨冬生:根据现在数据分析,今年年底我们的GDP估计将达到850亿元,如果未来五年按13.5%的水平增长,在“十二五”末GDP将达到1700多亿元。

    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GDP,作为宜宾来讲,我们要宜宾化,也就是要结合宜宾的实体,提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日报:宜宾港一期将于本月底开港,宜宾对这个港口的功能定位是什么,会不会遭遇同质化竞争?

    杨冬生:四川在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一定要有开放的港口。宜宾港不仅是运送宜宾的物资,还联系着三大地区,包括攀西地区、贵州六盘水地区、四川的腹地,这些都是矿、煤等资源富集地。

    另外,从区域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港口是长江头和长江尾合作建设,我们引入了上海港的资金技术,因此我们港口的技术、人才、物流资源是头尾相连的,如果是在宜宾出港,办完海关手续,到了上海就不再转船了,这是有很大优势的。

 


(编辑:杨芝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