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知识 >> 变电知识 >> 正文

我国电力工业回顾与展望
转自: 时间:2010年12月23日08:57

  在上海世博会的大舞台上,光影幻动、流光溢彩的国家电网馆,像一个透明晶体“魔盒”,向世人陈述的不仅是一家电力企业“创新,点亮梦想”的主题,也承载了所有中国电力人的光荣与梦想,集中展示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电网、全球第二大电力生产国和消费国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理念。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说,“我国电力工业无论是在质和量上都已经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以世界罕见的发展速度,在电源、电网、电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发展等多个领域不断实现新跨越,整体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说。

  请看一组最新数据: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电网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9.97万千米、公用变电容量规模16.5亿千伏安,最高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升,先后建成了75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

  ——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74亿千瓦,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经连续14年居世界第二位。

  ——水电装机容量1.97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水电开发水平、发电设备技术和坝工技术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领域率先引入了现代监管制度。政企分开、厂网分开改革基本实现,发电领域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新能源发展迅猛。风电装机连续四年翻番,2009年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核电发展进入快车道,是目前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特高压输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超临界机组、大型风冷、循环流化床、大型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

  ——电力行业供电煤耗水平已经达世界先进水平,电网线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集团跨入世界500强行列,大唐集团接近500强的门槛。

  ——电力企业“走出去”从国际工程和劳务承包起步,如今,电力企业跨国经营,向国外输电、在国外经营电网、在国外发电成为现实。

  ——电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率先在全国推出社会责任报告,超过三分之二的省级供电企业在当地行风评议中高居第一位。

  “这是全国电力工作者的骄傲,是中国工业的骄傲,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张国宝说,“电力工业步入了安全、清洁、节约发展的轨道,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增长的需求,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保障供应

  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形势下,我国电力建设投资仍然同比增长近20%左右,电力装机同比增长10.23%,220千伏及以上电压公共变电容量增长了17.09%,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胜利完成“保八”目标。

  2000年至2009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86%,全社会用电量从2000年的13470亿千瓦时增长到2009年的3643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7%,高出经济增长速度1.84个百分点。

  “历史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加速成长时期,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消费的增长率要大于GDP的增长率。”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郑宝森说。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电力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当超前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000年至2009年,我国发电装机年均增长11.8%,新投产各类电源超过6亿千瓦。同期,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增长88%,变电容量增长2.2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2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之后,自2005年起,我国装机每年跨越1亿千瓦的平台,陆续实现了5亿、6亿到7亿千瓦的历史性跨越。

  “2002年至2007年五年新增发电装机规模,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2002年50多年的总和,也相当于英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发达国家电力装机的总和。”张国宝说。

  “2003年以来,面对电力短缺局面,我们加快了电力设施发展的建设步伐,只用3年的时间就解决了缺电问题,”国家电监会总监谭荣尧说,“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破除垄断,引入竞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近年来电力工业取得快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周期与电力发展的关系,可以清晰地发现,电力的消费趋势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电力消费增速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在近十几年的波动幅度要大于经济增速的波动幅度。当经济增速回落时,用电增速明显大于经济增速回落;在经济处于上升通道时,电力需求增速上升幅度要高于经济增速变化。

  国资委综合局局长刘南昌认为,当前我国消费正处于从温饱消费向小康消费的快速转型阶段,大量家用电器的普及和电动汽车的发展,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将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电力工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说,目前我国人均装机容量只有0.65千瓦,只相当于美国1954年的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完成工业时的电力装机、人均用电水平和人均生活用电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用电需求和发电装机比2009年约翻一番。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多次证明,电力事业蓬勃发展,既要遵循和把握电力工业自身特有的规律,又必须遵循和把握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既要考虑到电力结构、备用容量和电力建设周期等特征,使电力适当超前发展,真正发挥好先行官作用,又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及相关产业的承载能力,避免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

  一升一降

  电源结构不断优化

  2009年,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占25.4%,同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火电达到6.5亿千瓦,同比增长8.16%,小于全口径装机增长2.07个百分点,占总装机比重的74.6%,下降了1.4个百分点。

  “这一升一降,体现了电源建设呈现低碳、清洁化的趋势,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郝卫平说。

  目前,全国十大发电集团中有三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占其总发电量的10%以上。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火电建设继续向着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方向发展,百万千瓦机组数量居世界第一,电力工业步入了大机组、大电厂的新时代。”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说。  

  目前,我国超(超)临界机组投运总容量超过1亿千瓦,其发展速度、装机容量和机组数量均已跃居世界首位。

  “预计‘十一五’末,我国超(超)临界机组容量将占火电机组容量的18%,它将对我国火电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升级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经理汪建平说。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藏量与可开发资源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先后建成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近年来,位于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流域的溪洛渡、向家坝等数个大型水电站正在规划建设。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共装设32台70万千瓦机组,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发电能力和发电量均居全国之首。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新任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说。我国目前已建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已建成运行11个反应堆,总装机容量908万千瓦,核准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按照2009年发电量,核电相当于可以节省标煤23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00万吨。我国引进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已在广东三门和山东海阳开工建设。

  2009年我国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了51倍和7.4倍。

  近年来,我国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3个千万千瓦级的大风场,我国在2010年前后的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已成事实,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

  2008年,我国多晶硅材料总产量超过6000吨;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15%;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15万千瓦。目前,我国已启动了在西北部地区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

  坚强智能

  电网大范围配置资源能力增强

  我国电网投资长期低于电源投资的历史正在开始逐步改变。

  2001年~2009年,电网累计投资1.8万亿元,电源累计投资2.2万亿元,电网投资占45%。

  2008年,电网、电源投资出现了持平的趋势。

  2009年,电网投资首次超过电源。其中,当年电网投资3847亿元,电源投资3711亿元,电网投资占50.9%,电源占49.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网走过了从局部、薄弱、孤立到覆盖全国,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省级电网、区域电网、跨区电网的伟大历程。最高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升,先后建成了75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500千伏环网基本形成。

  2000年前后,电网建设进入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总投资达5265亿元的西电东送工程,是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电源、电网建设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使我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

  近几年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电网发展,加大电网投入,统筹推进特高压、跨区跨省输电、省级电网主网架和城乡配电网建设,电网结构得到改善,资源配置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自2009年1月初建成投运,到今年3月已安全运行1年3个月,输送电量达到123亿千瓦时,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2009年年底,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成功实现800千伏全线带电,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单极投产,输送负荷达到260万千瓦,工程自主化率62.9%,标志着我国电力技术、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世界输变电领域占领了新的制高点。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报告,制定了智能电网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框架。

  科学发展

  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全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13.14%。

  “电力二氧化硫排量比2005年下降了27.1%,从减排量上看,超过了全国减排的总量,说明了电力减排为全国减排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王志轩说。

  “电力工业近年来通过上大压小,发展高效机组和热电联产,实施差别电价、安装脱硫设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取得了节能减排的积极成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顾问王永干说。

  2009年,我国中央发电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27.2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了13.6%。同期,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煤耗342克/千瓦时,比2002年下降41克,我国主要发电集团都已提前完成了到2010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55克标准煤/千瓦时的“十一五”目标。全国电网线损率6.55%,比2002年下降0.97。新建火电厂除尘效率99%以上,脱硫机组60%左右。

  “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力行业累计关停了6606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的目标,为全国完成“十一五”减排的阶段性目标,改善大气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党和政府包括国际社会的认可。

  同时,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全国发电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越来越多的电厂采用了城市再生水作为淡水资源,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加快大型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力度。以“十一五”以来新增热电联产机组容量3286万千瓦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90万吨,相应减少烟尘排放约3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22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了华能集团天津IGCC工程项目,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世界洁净煤发电技术前沿水平的绿色煤电计划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大型空冷机组成为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十一五”前三年期间投运空冷机组容量约3500万千瓦,占同期投入火电机组容量约12%,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消耗。

  目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共计2.24亿千瓦,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2.2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2亿吨,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设计、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成为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

  展望未来,刘振亚说,电力行业要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北部大型煤电、水电、风电和中东部地区核电等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特高压、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促进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中国电力工业近年来进入"疯长"阶段,但同时,由于存在营养不平衡甚至不足的问题,中国电力工业青春洋溢的脸上也布满了"痘痘"。

  这些"痘痘"有大有小,显眼或者不显眼。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归纳分类如下:煤电矛盾、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建设滞后、规划不够科学统一、新能源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电价改革不到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缺乏统一的行业文化……

  这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烦恼。这些不速之客在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印记,但也必将在中国电力工业进一步的健康成长中隐退。

  问题之一:煤电矛盾愈演愈烈

  新闻回放:2008年12月举行的2009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上,煤炭企业开出高价,五大发电集团一单未签,无奈而去。

  这样的矛盾已经快10年了。

  新世纪之初,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几乎同时发生。首先,政府取消了电煤指导价,以放开煤价为主线的煤炭市场化进程加速;其次,我国电力需求已经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走上了复苏之路;再次,电力体制改革打破了电力行业厂网一家的局面,中央层面的发电资产重组为五大发电集团,加上地方国有资产组成的发电企业,共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煤、电之间的天平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电煤价格踏上了上涨的“不归路”,而化整为零的发电企业各自为战,只能无奈地接受煤炭企业的漫天要价。

  据统计,2003年~2009年间,电煤价格已经上涨了1倍以上,而销售电价涨幅仅为32%。

  于是,火电企业成本压力大增。尽管发电行业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消化了一部分成本压力,但是,快速上涨的煤价还是将火电企业逼到了崩溃的边缘:2008年全国火电行业巨亏700亿元;而在2010年第一季度火力发电量大增26.8%情况下, 火电企业亏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亏损面仍然接近45%左右。

  煤,成为火电企业最大的烦恼。煤电顶牛、经营困难,多年来的主题词继续在火电行业流行。

  问题之二:电源结构不尽合理

  新闻回放:2006年12月底,某财经类报纸援引山东一高层人士的话,称山东将设限火电发展。

  尽管山东后来并没有限制火电发展的具体动作,我国也从没有明确提出限制火电发展的政策主张,但有关限制火电发展的声音不绝如缕。忧心忡忡的声音的背后,是我国严重不平衡的电源结构。

  2009年底,全国全口径电力总装机已经达到8.74亿千瓦,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然而,电力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累积。其中,电力结构中火电高居难下,基本在74%左右,全年火电发电量比重平均占84%左右。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仅有25%左右。我国煤炭消费量居世界第一,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约为7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

  尽管近年来以风电为主力的新能源异军突起,但是这没有改变我国电源结构中火电占绝对多数的事实;尽管我国火电中高参数、大容量、环保型机组越来越多,但是这也改变不了火电仍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军的事实。无需多言,煤炭的大量开采利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运输等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我国过于依赖煤电的能源供给体系在产业衔接上、价格疏导上、市场关系上均显得非常脆弱。

  于是,一旦电煤供应发生问题,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就面临巨大威胁,“电荒”如幽灵般阴魂难散。

  问题之三:电网投资有待加强

  新闻回放:国家电监会发布的《2009年供电监管报告》显示,在供电质量方面检查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偏远地区电网建设滞后,电网结构薄弱,运行不稳定。

  事实上,不仅是偏远地区配网建设滞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电网普遍存在"欠账"情况。即使是在大城市,由于公众的排斥等问题,电网建设也面临很多阻力,据报道,南京城区8年仅新建一座220千伏变电站。

  也不仅是配网建设滞后,输电网骨干网架薄弱的问题同样也很突出。在年初华中地区的缺电危机中,一条新建的特高压线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体上我国输电网仍然比较薄弱,有电送不上的问题依然时有发生。

  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电力工业投资累计6.2万亿元,其中电网投资2.34万亿元,占36.2%。进入新世纪后,电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1年~2009年,电网累计投资1.8万亿元,电源累计投资2.2万亿元,电网投资占45%;其中,2009年电网投资3847亿元,电源投资3711亿元,电网投资占50.9%,电网投资首次超过电源投资,但与国际上电网与电源投资6:4的水平仍有差距,电源电网不协调的矛盾短期内依然突出。

  尽管追赶的脚步在加快,然而,落后多时的电网要想赶上电源"兄弟"齐头并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题之四:统一科学规划缺失

  新闻回放:2009年内蒙古风电在后夜低谷期,弃风最高达290万千瓦。据统计,凡是国家正式批准的风电项目,接网率在90%以上,而地区级规划的风电项目,接网率不到60%。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更因为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风电遭遇接入瓶颈。而在电源大发展的这段时间,配套性电网项目及政策跟不上同样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前些年火电建设高峰期间,大型火电厂机组陆续建成,但电网接入能力却严重不足,有电送不出。

  专家指出,统一规划的缺失,是造成电源电网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行业规划弱化,电力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存在着明显的欠缺。目前各地风电发展迅速,而上网难问题已成为风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规划滞后和缺乏配套性政策。事实上,规划问题并不仅限于风电,区域范围的季节性、时段性、结构性缺电等情况的出现,也说明尽快制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电力规划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

  加快改善规划工作方式和机制,建立科学统一的规划,已然迫在眉睫。

  问题之五:新能源发展难题多

  新闻回放:不久前,中电联课题组指出我国风电建设规划比较粗放、激励政策不够完善、项目审批仍存问题、风电并网问题突出。

  在新能源中不仅仅是风电存在诸多问题,光伏发电等行业同样问题多多。很多新能源工程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存在很多隐忧。

  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关于合理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的建议"的提案就指出,目前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配套和落实不力。由于缺乏对电网企业的合理激励和价格补偿政策,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输出存在不少问题,挫伤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二是技术研发动力不足。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国产技术支撑,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还需要从国外引进,这些技术空白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新能源领域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也影响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无论是风电、光伏发电还是生物质能源发电,既然是新能源,就意味着是新生事物,还缺少足够的开发、运行和管理经验,甚至在技术上尚存在没有被发现和认识到的难题。我们必须做足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研究,尽量避免走弯路。

  问题之六: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新闻回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建成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改为了"所有燃煤机组都要加快建设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

  《政府工作报告》中由"新建、改建、扩建燃煤机组"到"所有燃煤机组"的修改,无疑表明安装脱硫设施的彻底性和全面性,对火电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脱硫只是一方面,近年来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前些年的"环评风暴"让我们记忆犹新,气候变化问题又将电力行业抛到了风口浪尖。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际,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而在未来1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碳排放总量和对能源的消耗也将会继续增加。在此情况下,到2020年实现碳排放下降40%至45%的目标难度不小。而电力行业历来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占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电力行业在我国的减排大计中责任重大。显然,在今后一段时期,电力将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行业。

  既要支撑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又要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电力行业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

  问题之七:电价改革仍不到位

  新闻回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一项主要针对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调查显示,电力体制各项改革中电价改革呼声最高。

  电价改革不到位,在煤电价格关系上有最直接的反映。

  在目前电力企业上游的煤炭已经市场化而电价尚实行国家管制的情况下,上游资源价格变动不能有效传导到下游,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电价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得到应有发挥。

  电力是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来,但一项统计显示,多年来电价涨幅远低于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和其他能源品种价格涨幅,也远低于主要工业产品价格涨幅。2003年~2009年间,国家七次调整电价,销售电价共提高13.79分/千瓦时,涨幅为32%。同期,国内电煤价格上涨1倍以上,汽油价格上涨80%。主要耗电工业产品价格涨幅也远高于电价涨幅。从国际来看,我国电价在全世界也处于较低水平。

  电价已成为影响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电价改革亟待突破。

  问题之八:电企效益持续下滑

  新闻回放:2月份,电力行业再度陷入亏损。专家预测,如果电价不能得到及时疏导,2010年火电行业很有可能重新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地。

  2008年电力行业曾出现全行业亏损,其中五大发电央企亏损322亿元。2009年11月,国家调整了一次电价,这让去年五大发电集团共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96.01亿元。但是去年第四季度,由于成本上升,部分发电企业资金链又开始紧张。这是上述新闻的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全国电力行业资产合计是63379亿元,累计实现利润890.86亿元,资产回报率只有1.41%,低于全国工业资产回报率近4.1个百分点;电力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0%,而央企平均销售利润率达到6.3%。根据国资委的EVA绩效考核标准,电力央企排名靠后。同时,在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前十位工业企业中,电力行业就占了五家,其中前四位均是电力企业。在3月27日中电联举办的2010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有专家表示,如果金融政策出现紧缩,不少电力央企将面临比较大的经营风险,"个别企业在寒冬里没有冻死,却可能在阳光下死去。"

  电力行业特别是火电行业似乎真的成了夕阳产业。尽管管理水平不断上升,管理成本在不断下降,但这抵消不了燃料等成本大幅上升的巨大压力,火电企业尽显疲态。

  问题之九:行业文化亟待建设

  新闻回放:近期本报一项调查显示,五成左右受访对象对于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表示认可。不过,电力行业外约有四成受访对象认为电力企业目前的社会形象"一般"。

  多年来,电力行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当前,电力行业的社会形象与电力行业对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明显不相称,行业话语权明显不足。在矛盾最突出的煤电运环节中,电力显然处于弱势地位;电力行业与产经领域相关行业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步降低,行业的整体合力和社会影响力亟待加强。

  这与电力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文化有直接关系。厂网分开后的电力企业"各自为政",在不同的具体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但是,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文化,没有形成合力。要彻底改善电力行业的社会形象,需要电力企业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特别是共同加强行业文化建设,以优秀文化引领行业科学发展。

  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物理联系,在社会公众看来都姓电。那么,电力行业就有足够理由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加强协调,推进合作,促进行业和谐。电力行业须通过继承和发扬电力行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快培育形成"诚信、负责、合作、创新"的行业文化,增强行业凝聚力和发展合力。

  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行业的声音和社会沟通,不但应该,而且几乎就是"必须的"。


(编辑:杨赫)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